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初期,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北京政府官員各自就九七年後香港的安排發言,有的說北京需要在港駐軍、有的說不需要。這種各說各話的混亂情況令已故中共元老鄧小平先生非常惱火,公開大罵耿飈、黃華胡說八道,罵過以後,他宣布他自己及其他幾位官員才是北京對港政策的正式發言人。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不少親北京政府人士及自稱愛國人士不斷就愛國的標準各說各話,甚至毫無根據的批評人家不愛國時,北京政府突然透過官方傳媒表明只有鄧小平先生所提出的愛國者定義才是正式的。北京政府這樣做,大概是在重施當年的故技,希望藉此避免有關所謂愛國的問題愈說愈胡塗、愈說愈混亂。
跟那些忽然愛國者相比,鄧小平先生八四年提出的愛國者標準:「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至少沒有那些忽然愛國人士所提的那樣隨意、至少沒有要求港人要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或中國共產黨。然而我們認為北京政府高調的提出愛國問題、高調的提出港人治港要以愛國者為主體是不必要及沒有實際作用的,反而只會引起誤會及混亂。我們希望不管是北京政府或是那些忽然愛國人士不要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愛國從來是一個非常主觀、非常有爭議性的概念。不要說一般市民難有共識,即使執政政府內部、即使當權者內部也未必有一致的意見。拿這樣的概念來作為挑選參政者的準則、挑選特首及官員的準則,只會引起極大的混亂及爭議,並且令有能者、有抱負的人卻步。到時候本地政壇便只剩下一些依附當權者、奉承權貴的人。這對香港、對中國有甚麼好處呢?
更何況經過六年多以來的交往及融合,香港市民都已清楚知道內地與香港關係密不可分、長遠利益一致,市民也完全有能力分辨甚麼樣的行為,對香港及內地有益、甚麼樣的行為是在破壞香港及內地的利益。只要讓市民選擇,他們自然能選出可以照顧香港及內地利益的治港班子,根本不需要訂出甚麼愛國者的標準。
(圖)鄧小平先生在八四年提出愛國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