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富商說倘若民主派人士上台執政,到時民粹主義氾濫,社會福利開支必然大增,香港肯定要衰很多年。
民主派上台香港會衰多少年,市民不得而知。但經過七年實踐,在商人治港下,香港已衰足七年,社會嚴重分化。最諷刺的是伸手向政府領取「綜援」和「福利」的,往往是超級富豪。
回歸前,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港英政府要明益英資企業,讓它們壟斷各行各業,並且要向英國祖家訂購二流機器,市民也無話可說。反正大部份上一代的港人,都是從內地逃至香港(這顯然並不愛國),只求在一個自由和安定的環境下生活,並且繼續勤奮工作,努力向上爬,希望能夠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
五、六十年代土生土長的港人,沒有經歷過戰亂,教育水平較上一代為高,他們除了期望兩餐溫飽和生活自由外,對人權、法治、民主、社會公義等方面,自然有較大的訴求。八十年代中英會談期間,當「愛國」商人還在憂慮共產黨收回香港後,會否影響他們的投資時,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已明確表示支持香港回歸,並且積極參政。
因此,香港脫離殖民地身份和回歸祖國後,絕大部份港人都期望在港人治港下,會較英國人管治得更好,政府會致力提高市民的教育質素,並除掉個別特權階級的「福利」和社會不公平現象。
但理想歸理想,現實世界往往是政權易轉後,一個特權階級沒落,另一個特權階級興起,繼續透過政治手段或政府政策,而非自由市場競爭,去謀取「福利」。加上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很明顯只會着重少數人,特別是地產商的「福利」,把大部份港人的利益拋諸腦後。
結果回歸後,政府推出的政策,包括八萬五、創新科技、環保、停售居屋等,縱使原先是出於良好意願,最終都變成地產商的搵錢機會;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中產階級則苦不堪言。最要命的是當特首明益某個地產商後,招惹其他地產商不滿,特首為了要「擺平」,又要想其他辦法去輸送利益。結果是特區政府要以賤價割讓多塊優質地皮,並且要向地產商作出賠償。
特首上台搞八萬五,地產商便紛紛以低價補地價和修改圖則,興建大量房屋圖利。特首搞創新科技,將港島優質地皮割讓興建數碼港,結果淪為豪宅項目。特首搞環保,地產商又獲得豁免。可以興建大量環保設施牟利。特首要救樓市,停售居屋,又製造另一次機會給地產商搵錢。現在特首要搞文娛藝術,將西九龍優質地皮割讓,將來還有可能再次用合約條文有欠清晰,被地產商追討賠償。
民國初期,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中國被軍閥割據,陷於一片混亂,令共產黨有機會崛起。特區政府初期,特首董建華處於弱勢領導,無力遏止貪污腐敗,法官、執法人員及高官相繼加入財團工作,香港被財閥割據;市民十分無奈,只好透過遊行、示威和投票去表達不滿,讓民主派有機會崛起。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