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不難發現許多小朋友年紀輕輕,已戴上眼鏡看世界。根據02/03學年「學童健康服務」的資料顯示,視力問題列為三大學童問題之一,影響學習及情緒。愛護你的孩子,便應年年安排他們做視力檢查。
記者:邵超 攝影:蔡鴻雯
模特兒:銦銦(RichStrategy)
部份資料提供: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診所、衞生署及眼科學會會長高德全醫生
專家金句
「愈早斷症,因為眼睛發展彈性大,愈有可能改善。」
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診所經理彭志剛
小朋友的眼睛發育過程中,可以發生很多變數,影響視力。尤其是嬰幼兒還在牙牙學語之時,根本沒法告訴父母自己的視力是否正常。彭志剛說,視力發展在六歲以前比較重要,任何原因引致眼睛未能接收清晰的影像,都會影響視力發展。
一個標準的視力檢查,包括檢查屈光不正、色覺、兩眼協調、弱視、斜視及其他病理問題。彭志剛說愈早斷症,因為彈性大,可以改善的功能愈大:「小朋友的眼睛發育在六個月至六歲期間,發展得很快,亦稱為彈性期。此段時間治療眼睛發展障礙的效果較六歲後顯著。最擔心是過了彈性期,才發現屈光問題、斜視和其他眼睛疾病引致弱視,屆時便較難令視力提升起來。」
理想的檢查時間應在剛出生時、一歲、三歲及六歲前。不同階段應針對不同的問題,如果父母發覺小朋友眼睛有任何問題,可在任何時間找眼科醫生、眼科視光師檢查或在定期的母嬰健康院普檢時向醫生提出。
0-1歲:檢查眼睛有沒有明顯的發育不良,眼協調能力及有沒有明顯弱視。部份小朋友會有先天性問題,包括白內障、青光眼、眼球脹大、斜視、先天性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等。
3歲:可以評估小孩的視力、度數及有沒有斜視(俗稱鬥雞眼及射哩眼)。
6歲:視力、斜視、色覺問題、屈光問題及立體視力。
眼睛為靈魂之窗,不過大部份家長皆忽略眼睛保健的問題。彭志剛說:「在三歲以前,家長可帶子女到母嬰健康院接受綜合成長測試,其中也包括簡單視力測試。大部份的眼睛發展障礙,包括視力及其他問題,皆可在母嬰健康院普檢時找出。小學至中學階段,政府也有提供健康普查,視力普檢是其中一個項目,不過,大部份家長常常忽略了小朋友在三至六歲間的視力檢查的重要性,往往等到小朋友眼睛發展障礙病情嚴重時才去求醫,影響醫治成效。」
註:「學生健康服務」為自願性參加計劃,依照預約時間到選定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接受普查,包括身體檢查及找出學童在生長、營養、血壓、視力、聽覺、脊柱、青春期發育及社會心理健康方面是否出現問題,並提供個別輔導及健康教育。
(資料提供: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診所)
一.詢問病歷
二.驗眼,包括:a.量度雙瞳距離,並揀選適合的試架
b.戴上單眼眼罩,進行各種驗眼項目:1.視力敏度:認圖形、英文及數字
2.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
3.兩眼協調性(斜視)
4.立體視覺
5.顏色視覺(色盲)
三.生理顯微鏡檢查眼球外部問題如睫毛有否倒生刺激眼角膜
四.眼底燈檢查眼底(視網膜)
五.電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