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聞應謹慎處理

政治新聞應謹慎處理

史文鴻

一份報章、一個電台或電視台的公信,主要建立在政治社會問題的報道上,要使這些報道分析能表現出實事求是、公正持平、理性及具啟發和建設性,就是公信的泉源。可惜,有時候若出現缺失,就使傳媒變得方針混亂及立場非驢非馬,最近「愛國」的爭論就有這種弊端。
首先,就政治社會問題的報道,可分三方面關注:
一、被訪的是否適切、重要、具公信及有真正影響力的人物?
二、能否從不同被訪者中,揭示言論中肯,又能反映傳媒持平公正?而不是偏鋒?
三、報道的是否具建設性及發人深省的議題?而不是過於個人化及情緒化?
不錯,在政制發展問題上,國內有聲音說管治香港的港人要愛國愛港。那麼,傳媒要跟進的就理應在國內要求中央高層領導回應解釋,才會有新聞價值。相反,來到香港問曾憲梓,是相當不適切,雖然他貴為人大常委,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富商,對政治客觀理念沒有深切了解,也並非具公信及政治影響力的人物。結果,傳媒從曾憲梓口中得到的言論,是中肯還是偏鋒呢?最後,再找司徒華來回應其實不是抬舉了他,而是低貶了他,傳媒對他及他對自己都開了個玩笑。他那副肅穆的容貌對比曾的惡形惡相,大有兩個小孩一比長短的形態,具幽默感的人士,只會覺得啼笑皆非,這樣的報道能表現中肯持平嗎?可能只說明有甚麼傳媒就有甚麼政治人物曝光。

事實上,無論張炳良或鄭宇碩教授都講得好:「愛國論無助政制檢討」!要社會上敵對政治陣營的人講政治理想、抱負和綱領,又一比高下,那肯定具啟發性及令人多點思考,但若要他們講立場及忠貞,肯定變得個人化及情緒化,無助市民大眾解釋重大的政治議題。
今次傳媒報道「愛國論」,是背離筆者提出上述合理三大報道原則,變成挑撥出政治情緒及不必要之爭端,使本來需要理性協商的政制改革變更節外生枝。傳媒這宗「政治」報道亦淪為提供官能刺激及嘩眾取寵的效果,多於能帶來政治啟蒙。
最後,筆者奉勸一句社會上及政治上有頭有面的人士,要小心傳媒採訪的動機、了解自己的見識及被訪的客觀效果。庸俗的大眾傳媒最喜見各走極端的人物及形態,把他們變成賣點,更可以使人自暴弱點和醜態。因此,能夠在傳媒中表現理性分析和見識,避免個人強烈取態,即使有個人立場,也要理據及盡量和而不同。更且,自己立場若和社會大多數人有距離,就更應步步為營,人民的心是要見識、誠意、努力、耐性和實幹,才爭取得來的。
……………………………………………………
作者為自由黨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