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良
自去年出現V形反彈以來,香港經濟明顯呈現好轉勢頭,估計二○○三年GDP增長會超過之前預測的百分之三。政府對本港今後五年的GDP增長預計為每年百分之三點五,而各種現象和預測顯示,今年的經濟增長將介於百分之五到六之間,因此政府此項中期預測可能需要調高。
在經濟好轉的形勢下,消費增加,失業率下降,公共事業費用支出的壓力減少。投資市場方面,由於股市和樓市同時造好,交投活躍,使政府在印花稅等交易費用方面收入提高。此外,在不久將來,樓價上升將令政府於土地拍賣方面的收入相應增加。因此○三年的財赤數字一定少於之前預期的七百八十億。
展望今年的公共財政支出不會與去年相差太多,去年通過的公務員減薪政策於今年年初剛開始實行,所有公務員會在今年和明年分別被減薪百分之三。此外,去年通過的各項增加稅收的政策也將於今年逐漸生效。所以,即使今年沒有任何新加稅措施,稅款支出也已增加了不少。由於經濟剛剛開始恢復,加上去年已推出各類加稅條例,為了社會的穩定和不影響正在復甦的經濟,政府今年於稅收方面不適宜再有大變動。
雖然經濟開始復甦,但有些問題還是需要留意。第一,財政儲備不足。現今的財政儲備已少於政府十二個月開支,即使財赤處於改善狀況,但是要完全消除財赤並不是短期內可完成的。因此,提高財政儲備只有另覓他法,例如發債。
本人認為政府發債必須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每次發債數量不適宜太大,發債過程也應對市場透明。政府應着力於建立一個良好的債券市場,此舉不但有助政府改善財政狀況,也為私人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融資渠道。由於經濟好轉,外界對香港的信心逐漸恢復,政府現在面對的發債成本相對較低。對投資者而言,一個良好的債券市場無疑為他們提供一個新的投資工具,特別是為強積金的投資組合提供更多選擇。此外,也應該考慮建立一個成熟和高流通量的利率衍生工具市場,使基金經理能夠更好地對沖債市中的風險。
政府應該立法規定每年發債的上限,發債所得資金亦應只限用於投資。這樣才不會使債市的投資者,認為政府利用發債所得,來支付公務員的薪俸。發債只是政府為有回報的項目提供資金的融資手段,絕非政府增加收入的「開源」之法。只有讓廣大投資者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對債市有信心。
第二,稅基過窄。香港八成利得稅,來自百分之五的企業;薪俸稅是政府稅收的主要稅種之一,但目前只有不到四成的受薪人士交納薪俸稅。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交稅的都太少。政府的稅收收入,特別是直接稅收入,過於依賴經濟周期,隨經濟形勢變化的起伏很大。為進一步提高比較穩定的財政收入,政府應該在拓寬稅基上積極創新。
開徵一般銷售稅(GST)不失為可行方法之一。然而,年內不適宜引入。政府應當不斷強調引進一般銷售稅的必然性,使市民慢慢習慣並接受這一事實。同時,政府也應該披露這一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並控制由此產生的行政管理費用於最低水平。市民不願意看到開徵一般銷售稅所得的資金,只是用來抵銷此舉產生的行政管理費用。
有意見反對開徵一般銷售稅,認為對生活必須品的消費都徵稅是對低收入人士不公平的做法。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不交稅的不一定是窮人,只是現有的稅收制度使他們不須負擔政府開支。一般銷售稅則是相對比較全面的徵稅方法,可以有效地擴大稅基。此外,一般銷售稅是非直接稅收,在引進的同時可以降低直接稅,比如薪俸稅和利得稅,以此來緩和引入銷售稅的影響。這樣,原來交稅的市民不會面臨太大的繳稅壓力,而原來不交稅的將負擔起他們的責任。
……………………………………………………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