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近年的外地輸入登革熱個案急增,去年有四十八宗,較前年的二十四宗多出一倍。為了預防登革熱個案入口本港,繼而成為本港的風土病,食物環境衞生署加強在各口岸監控,每月在三十個口岸放置誘蚊產卵器以作監察,防止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進入本港。
食環署將於下周一展開今年第一期的滅蚊計劃,包括在機場、貨櫃碼頭、過境渡輪碼頭等三十個海陸空口岸地點放置誘蚊產卵器,每月公布誘蚊產卵器指數;又將在去年曾出現本地登革熱個案的元朗元崗和人口急升的北角區,加入監控範圍。
該署顧問醫生何玉賢警告,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的繁殖能力極強,一對成蚊可在三周後繁殖出一千對成蚊,故有需要在港口把關滅蚊。該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袁銘志稱,雖然本港暫時仍未發現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埃及伊蚊喜愛在室內滋生,與人接觸而傳播病毒的機會較大。
本港今年至今共錄得六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個案。上月的誘蚊產卵器指數極低,社區上三十八個受監控地點中,只有柴灣西及長沙灣的誘蚊產卵器指數達百分之二,表示在該區放置的一百個誘蚊產卵器中,只有兩個能吸引雌性白紋伊蚊在該處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