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當英國石油(BP)配售中國石油(857)股份時,本欄在一篇名為「中資股批股也有好處」的文章中,提醒讀者宜留意MSCI在2月中公布指數成份股的變化,筆者亦在日記中記下此事提醒自己,準備在周初跟大家一談,豈料近日多項事件突然發生,如新世界(017)供股及中國電信(728)公司減持舊股傳言等,惟有延至今日才談一談這次MSCI成份股的轉變。
上周除MSCI更換成份股外,恒指服務公司亦宣布其指數成份股的變化,結果是恒生指數的成份股維持不變,國企指數成份股則加入了6隻新貴,剔出一隻北京北辰(588)。筆者估計現時參考恒生國企指數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並不太多,不及追隨恒指的資金多,更不及MSCI指數的資金龐大,故筆者猜測,這6隻國企指數新貴的升浪,可能不會太持久。
順帶一提,各位可有留意,自盈富基金(2800)推出後,恒指更換成份股的影響力便大大加強了,尤其在盈富基金推出的初期。但近年盈富更換成份股時,「好像」已較早前smooth,故對恒指新貴的影響亦減低了。
MSCI指數系列一向被稱為全球最多資金追隨的指數系列之一,估計有逾萬億美元資金參考該指數作投資決定,故MSCI更換成份股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在這次MSCI更換成份股中,據報道,中銀香港(2388)及中國海外(688)在指數的比重將會調高,同時更重要的是,在MSCI系列全球股份中,若以美元金額計算,中銀香港是其中10間增幅最大的股份之一,可謂港股中的大贏家。
自中銀香港的母公司於早前大量批股後,市場已預期中銀香港在MSCI指數的比重會隨之增加,故部份機構投資者可能已偷步入市,在上周五MSCI公布指數變動前夕,中銀香港的交投量急增至7千7百多萬股,遠高於其10日平均成交量的4千多萬股。從中銀股價自上周五至今的成交量及升勢來看,MSCI的利好因素可能暫時完結,相信要待本月27日MSCI指數更改正式實行前,才有另一次的波動。
另一方面,由於早前市場僅注意MSCI指數對香港及中國股份的更換,忽略了滙豐(005)。據外電的資料,滙豐在MSCI指數的比重亦會相應調高,但由於滙豐在MSCI指數內是屬於英國公司,故未有被發現,相信這因素亦將逐步浮現。
最後,中銀在上周五MSCI增加其比重利好消息刺激下,一舉補回早前的批股裂口14.35至15.5元,近日在逼近歷史高位15.9元時漸見阻力,相信暫時在1月7日高位15.4元應有一定支持,估計短期可能要在15.4至16元水平間略作鞏固,才有進一步上衝的機會。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