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中學發生多名學生圍毆一名同學的校園暴力事件後,涉及學生使用暴力的事件或舉報突然明顯增加;近幾天以來就有好幾家不同的學校出現或聲稱出現學生暴力事件。然而只要仔細看看,便可以看到幾宗事件的性質、嚴重性各有不同,有的涉及校外人士對學生威嚇及挑釁、有的是同學的無意推撞、有的甚至涉及虛報。若果把這些性質、嚴重性各有不同的事件都簡單歸類為校園暴力事件,不僅會造成誤導,更會妨礙學校當局、社會服務團體及政府有關部門遏止校園暴力的工作。
應該看到,校園暴力行為其實不容易有一個清楚的界定。對某些學生及家長來說,即使是無意的推撞或一些輕微的衝撞也可能被視為暴力行為,要求從嚴處理;但對一些學生、家長及老師來說,類似的碰撞幾乎無日無之,不該算是甚麼暴力行為,更不需追究。像這樣的分歧如果不小心處理、如果不小心向家長及學生解釋,將會造成糾紛不絕、投訴不絕的局面。
也因為何謂校園暴力不容易界定,我們認為處理有關問題的最恰當機構是學校。要知道學校當局對學校內的紀律情況、學生情況以至每位學生的表現都比其他機構或專業團體熟悉,由學校首先處理問題既可設身處地了解事件,更可以按照學生過去的表現及跟其他同學的關係考慮衝突的動機,這比動輒由警方或其他機構介入調查有效得多、全面得多。
而正如長期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學者黃成榮博士在《514童黨殺人事件》一書中指出,經常引入警方的力量將會暴露校方缺乏權威和處理方法的弱點,也可能使當事人雙方關係愈來愈壞。試想想若果動輒倚賴警方進入校園調查紀律問題,學校怎麼能正常運作、怎麼還能有效處理學生的紀律呢?
當然,在處理涉及暴力的問題時學校必須保持高透明度,不僅要向有關的學生及家長作清楚的交代,更有需要向全校學生及家長作解釋;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及家長知道學校的態度及處理的尺度,才能讓所有人在日後有規可循。
不過,若果學校發現校內有經常欺凌同學的「童黨」又或是有不法勢力滲入學校,那學校當局應毫不猶豫的通知警方,交由警方處理,因為這些「童黨」或不法勢力的威脅已不是學校可以自行解決的。
(圖)《514童黨殺人事件》一書探討青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