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校園暴力事件愈揭愈多,教育界正埋頭找尋箇中原因及解決方法。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若學生每日打暴力電子遊戲九小時,遇事時傾向以打鬥解決問題的機會高出沒打機的學生十倍。有本港心理學家表示,學童應減少打機時間,切勿模仿遊戲中的暴力行為及多與同輩作群體活動如踢足球。
美國最新一期兒童及青少年期刊《JournalofAdolescence》刊登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IowaState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在受訪的六百名中學生中,每星期打暴力電子遊戲達九小時的學生,遇事時較傾向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機會較沒打暴力遊戲的學生高十倍。研究又顯示,長期打暴力電子遊戲的學生在校內學術表現會較差,亦經常與老師、父母發生爭拗,甚至揮拳毆打同輩。
研究人員指出,暴力電子遊戲中的片段涉及大量襲擊及打鬥場面,久而久之令他們活在暴力世界之中。此外,其他相關的研究指出,打暴力遊戲的學生可能會在現實世界,以打機手法應付問題。
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臨床心理學家湯崇琪表示,每人皆有一種名為「ObservationalLearning」的學習行為,即觀察別人行為再模仿,青少年這種能力更甚,故學童思維易被暴力遊戲影響,令學童對暴力容忍性減低,久而久之學童會覺得使用暴力不是問題。
湯崇琪擔心,除了打暴力電子遊戲令學童增加暴力傾向外,傳媒近日圖文並茂及以大篇幅報道學生暴力事件,亦可能令學童「有樣學樣」。她建議學童應立即停止打暴力電子遊戲,多與同輩作群體活動如踢足球,走出暴力的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