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治港是欺人之談

港人治港是欺人之談

鍾劍華

有一天,北京國台辦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中,指斥台灣領導人陳水扁早前提出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是一個「欺人之談」,目的是在「欺騙台灣民眾和國際輿論」。
同一天,政務司長曾蔭權出席立法會會議,交代其訪京之行,引述京官說政改問題要從「大局出發」、要考慮「國家利益」和香港的「長遠利益」;港人治港要以「愛國者」為主體云云。國內和本地喉舌也再三重申,政改須以「一國為先」,更要由「中央主導」。
這兩件看來不大相關的事湊合起來,反映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人講了幾千年要「反躬自省」,做起來確實不易。當權者批評別人時往往厲言疾色,卻從不會想起「能持己而後能論人」這一道理。說到「欺人之談」,有那一些能更甚於「莊嚴」的《基本法》內對「港人治港」的承諾?
明明是說定了除國防、外交之外,都屬特區高度自治的範圍;對於如何可以啟動改變二○○七年後立法會組成方法及第三屆行政長官產生方法,《基本法》內也有明確而清楚的規定。但忽然之間,中央政府對此要「高度關注」起來,條文背後便多了一堆看透整本《基本法》也找不到的「政改原則」。
這令人想起魯迅《狂人日記》裏那主人公翻看歷史時,竟在滿頁「仁義道德」的字縫裏看到滿是「喫人」二字。港人以後讀《基本法》,都應在字縫裏看到滿是橫七豎八的「原則」。也許往後還應看到更多這樣那樣的「精神」。怪不得特區政府花盡九牛二虎之力推動學習《基本法》,效果仍是那麼令人失望。

要在文字、詞句甚或標點符號裏製造語言魔障,共產黨人自是駕輕就熟。進一次故技重施,一眾政治小爬蟲自會在挨近權力的高度亢奮中發揮想像力,一眾「護法」也早已盡展其在回憶時才有的無限創意,把專制主義的精神推向極致。這一步的內耗與分化自是難以避免,這樣下去,港人對民主發展的訴求,看來還得「循步漸進」多一兩個世代,特區政府的施政也難望能步入正軌。
礙於政治現實,有幾多人敢出來指出「基本法內的高度自治承諾和政改機制條文」是「欺人之談」?絕大多數香港人自都希望看到國家統一。香港人挑通眼眉,看得出陳水扁搞的是甚麼把戲。不過,我們也同時心裏明白,為甚麼「一國兩制」遏止不了台灣同胞的分離意識,說到底,「欺人之談」又豈是別無分號?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