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贏港民心 須信港人智慧」<br>《金融時報》評「愛國論」爭拗

「要贏港民心 須信港人智慧」
《金融時報》評「愛國論」爭拗

【本報訊】國際傳媒關注香港政改爭拗惹起「愛國論」的爭議,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認為,中國政府縱使不同意香港人的民主訴求,也應接受香港人有足夠智慧就自己未來辯論,應繼續與香港進行善意商討,比爭議愛國論有意義得多。

愛國定義是核心問題
《金融時報》昨日發表題為《大中華愛國者遊戲》(PatriotgamesinGreaterChina)的社論,指中國官員單方面就《基本法》作出異常的解釋,擺出要主導政改討論的強硬姿態,可能是想降低香港人對政改的期望及爭取有利的談判位置,但這些手法改變不了《基本法》列明香港可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條文,香港需要決定未來政制發展。
社論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點名批評民主黨議員司徒華及李柱銘不愛國,重新激起去年參加7.1大遊行及本年元旦大遊行市民的不滿是意料中事,但社論認為,愛國的定義始終是問題核心,因為中國實行一黨專政,反對這制度有時會被視為叛國,這想法與已實行部份民主化的香港有很大分別,對將於下月舉行總統選舉的台灣亦然。
《金融時報》認為,若北京真想贏取香港及台灣的民心,應接受香港人有足夠智慧辯論自己的未來,縱使北京可能不同意香港人的結論,但不應停止與香港就未來進行善意的商討,這樣較爭議愛國論有意義得多。

政改成民主中國希望
此外,新加坡《聯合早報》昨日刊登中國學者鄭永年題為《考量香港民主不能鼠目寸光》的評論,鄭永年認為香港啟動民主改革,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開始,阻礙香港民主化是非理性的決定,他認為讓香港啟動政改,不單令香港人,同時令台灣及國際社會看到民主中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