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哮喘豬、瘋牛症……幾乎每種肉類都可以與一些疾病拉上關係,當避無可避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食素或者是出路。無論是甚麼原因選擇茹素,不妨留意營養師建議的3項守則,營養至夠均衡。
記者:陳淑君 攝影:梁翠妍、伍慶泉
模特兒:Erica(StarAsiaWorkshop)鳴謝:city'super
營養師Rowena指出,素食者最容易忽略以下4種營養素,最好平日留意食多啲。
1.缺乏蛋白質:免疫系統較差、易甩頭髮、肌肉狀態不佳
替代品:豆類、果仁、奶類製品、雞蛋
2.缺乏鐵質:貧血、易凍、集中力較差
替代品:乾果如杏脯、提子乾、深綠色蔬菜
3.缺乏維他命B12:貧血、阻礙吸收一般維他命
替代品:添加維他命B12的早餐穀物、牛奶
4.缺乏鋅:鋅主要存在於肉類,缺少會令免疫系統較差、易甩頭髮、胃口差。
替代品:全麥(wholegrain)食品、豆類、豆腐、果仁
「想轉食素,可以即時改變都得,不用循序漸進,唯一要留意如何配搭。」
營養師Rowena指出,想轉食素,可以即時改變,唯一要留意如何配搭。以一般亞洲女性所需份量計算,可遵守以下每日進食的份量:
‧2份奶類製品(1份奶類製品=1杯250毫升牛奶?1塊芝士如三文治芝士?1杯乳酪)
‧5份蛋白質(蛋白質來自雞蛋、豆類及果仁,1份蛋白質=1/3至半杯豆?1磚豆腐?1隻雞蛋?2隻蛋白?4粒合桃?5粒杏仁)
‧5份蔬菜及生果(1份蔬菜=1飯碗菜;1份生果=1個小蘋果?1個細橙?6粒士多啤梨?6至10粒提子)
‧6至12份五穀(1份五穀=1塊麵包?1/3碗飯?半碗米粉?1/3碗麵)
成年人每天需2微克維他命B12,最好每天飲兩杯奶,雖然芝士亦可,但含鹽份較高,最好不要餐餐食。
雞蛋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勿過量,Rowena提醒:「每人一天只需300毫克膽固醇,一隻蛋黃已含261毫克膽固醇,雖然素食者可吃多一點蛋黃,但每周也不要吃超過5隻蛋黃。若果患有高膽固醇的話,更不可以超過2隻蛋黃。」其實蛋白亦已含足夠蛋白質,又不含膽固醇呢!
對於茹素但仍然吃蛋及飲奶的話,要注意補充以下幾種營養:
1.蛋白質:可多吃豆腐及豆類。
2.鐵質:可多吃芥蘭、黑木耳及紅腰豆。
3.鈣質:可多飲低脂牛奶或低脂奶類產品、硬豆腐、莧菜及菠菜。
若連蛋及奶也不沾,尤要留意補充兩種營養素:
1.維他命B12:唯有揀添加B12早餐穀物或豆奶,甚至是維他命丸作補充。
2.鈣質:要多吃深綠色的蔬菜如白菜;豆類如紅腰豆。
不少中式點心如齋滷味勁高油、鹽、調味同色素;高纖維食品如豆類及蔬菜特別索油,炸過重肥過肉類,食得多會增加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好似枝竹、麵筋、烤麩、素雞統統都是高脂高卡路里食品,最好少吃。出街食素最好多選豆類及有硬豆腐、豆腐乾的菜式;粟米粥、雜菜煲、菜湯麵等,以蒸、燒烤及少油炒的菜式較低卡低脂。
5種顏色的蔬果,代表5種抗氧化成份,有助減低患心臟病、中風、癌病等機會,Rowena認為此說法是讓大家記着要不時吃不同顏色的蔬果,卻不用每天食齊5種色,就算不茹素,也應該這樣做。
黃色:胡蘿蔔素,如南瓜、木瓜及紅蘿蔔
綠色:葉綠素,如深綠色蔬菜
紅色:茄紅素,如番茄
紫色:花色素 白色:花黃色素,如馬鈴薯、洋葱、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