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伊肯森(DanIkenson)
在美國,就業的問題爭論,加上大選期剛開始,引發了針對現行貿易政策的責難。候選人及其他政客紛紛貶抑各項貿易協定,說成是財團為富商牟暴利的詭計,並同時掏空美國製造業的根基。
中國是這種怨恨的發源地,因為北京每年有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且人民幣幣值過低。候選人和國會要求貿易設限的言論成為時髦。國會最近立法,向中國產品徵收百分之二十七點五的入口稅。
布殊政府於去年十一月宣布,對中國生產的胸圍、睡袍和針織品設定入口限額。不久,中國便取消了多項採購大批美國農產品的計劃,這些計劃只是此前數周才宣布的。有些人擔憂,惡言相向和針鋒相對或表示貿易戰即將爆發,這些想法太天真了。美中貿易戰已打了幾年,美國幾乎使出渾身解數。反傾銷法是美國所選的武器。
美國的反傾銷法計有兩百八十八條,政府以其中五十四條來對付中國入口產品。在二○○三年,每月有一宗針對中國的案例,亦算非常頻密。多半是以徵收高額關稅打擊消耗性農產品,如蜂蜜、濃縮蘋果汁、蘑菇及一些原材料的入口,往往令到相關的貿易停頓下來。
反傾銷法的支持者表示,該法對確保「公平貿易」十分必要。外國廠商以低於其在本國的定價,或低於生產總成本,在美國銷售產品,原因或在於該國政府的政策,如高企的關稅、寬鬆的破產法令,未能執行反競爭法等等,是這些政策扭曲了市場的競爭環境,令某些生產商獲得超額利潤,可用來津貼價格低廉的出口商品。
在美國反傾銷決策中,甚至沒有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到底是否存在扭曲市場的政策一事並不清楚。相反,美國商務部把任何價格差距均看作扭曲市場政策的必然證據。可是,對不同客戶定下各異的價格,以及用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這些都是商業上合理的競爭策略,既合法又普通。
因此,反傾銷的決策方法在理論上全無正當理由,因為在反對不公平貿易的口實下,正常的商業行為經常遭到懲罰。美國對中國所採的標準甚至更加荒謬。
如果中國出口商在美國的銷售價格低於某種主觀標準,就得出一個數字,那是將中國產品的勞力、材料和能源等投入相加,以某第三國(如印度)的價格來估值,然後加上一個想像中的利潤,而得出傾銷利潤。這個所謂非市場經濟的方法,常產生出三位數字的反傾銷稅率來。
就在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同一周內,商務部又向中國彩色電視機徵收反傾銷稅。在此案實施前的十二個月期間內,從中國入口的彩色電視機總價為兩億四千五百萬美元。
目前對紡織品所採的行動,旨在抑制入口增長率。相比下,證據顯示一旦實施反傾銷法,貿易額便大幅下降。二○○一年,對中國入口的蜂蜜徵收反傾銷稅,結果入口額下降百分之六十五。在另一項關於鋼材的個案,反傾銷稅使貿易下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在不到四個月內,美國宣布向五種不同的中國入口產品加以反傾銷限制,並開始四項新的調查。反傾銷保護主義不動聲色地進行,中國的相關行業,一個個遭到反傾銷法的摧殘。
中國這個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體,對亞洲經濟復甦責任重大,應可發揮其巨大的推動力量。美國出口商並不想與此極速成長的國家斷絕往來。而中國要求修正反傾銷及設限,卻正是美國所忽視的。
中國下一步或會高調推出一兩宗針對美國出口商的規定。這樣,單方面的貿易戰就可能升級,後果將不堪設想。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的貿易政策分析員,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