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恆指收納國企值得細思

理財智慧:恆指收納國企值得細思

恒指服務公司最近決定維持恒指成份股不變,只把數隻新股份加進H股指數之中。雖然部份新加的H股成份股未能符合一貫準則,但因股份的規模太大,而且成交活躍,所以把其納入H股指數,以提高H股指數的代表性。
因為上市股份數目不斷增加,恒指的代表性有下降的趨勢,而恒指服務公司的解決辦法就是不斷推出新的指數,希望獲業界採用。情況就有如美國一樣,除了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之外,還有代表性較高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及代表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
雖然不斷有新指數推出,但市場暫時接受的,還只限於恒生指數以及H股指數。指數是否成功,其中一個指標就是看與其掛鈎的衍生工具有多少,以及相關衍生工具的交投量是否龐大。

香港公司定義含糊
成為恒指成份股的一個規則,就是要是「香港公司」,其實現時香港公司的定義很不清晰,究竟是指香港註冊的公司、還是公司業務大部份來自香港?現存的恒指成份股,明顯地有不少公司的盈利來源不是來自香港,例如中移動(941)、和黃(013)以及滙豐(005),它們的盈利,大部份來自海外業務。
如果界定「香港公司」是「香港註冊」的公司,上市的公司之中卻又有不少註冊地是海外的稅務天堂,例如百慕達等地。80年代的香港前途問題,令到有不少公司遷冊至外地,雖然其業務仍然在港,但嚴格來說,已不算是「香港公司」。今後數年,仍然會有不少國內大型國企來港上市,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和平安保險等,而這些公司的預計市值更是巨無霸。究竟要維持恒生指數代表「香港公司」的表現,還是容許加進國企股入恒指,令到恒生指數更具代表性?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