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頓報告令英國首相貝理雅脫身,工黨政府隨即發難要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解體、手段之狠毒,令人咋舌。無可否認,在導致軍火專家克利自殺事件上,BBC的報道的確有錯,知錯須改,積極檢討,亦是應分,但工黨政府的手腕卻是從外干預,要教BBC失去能發揮的力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BBC不獨全球廣播,而且半個世紀以來,像《Guardian》(《衞報》)一樣,對爭取及保衞本港傳媒的獨立自由,有重大象徵意義。從來,傳媒面對的威脅,一方面是來自政府的政治壓力,另方面來自商品市場的現實。靠銷路、廣告收入而生存,往往不能不走被譏為嘩眾取寵、渲染誇大的羣眾路綫,同時還時刻受到財團的威迫,報道得罪財團,固然直接令廣告有被抽起的危機,但得罪政府,也會因財團不願被視為與當權者站在對立面而間接受到經濟壓力。近年來,倚賴公帑維持的香港電台不停受政治壓力困擾,眾所周知,但隨着香港特區人治越來越重於法治,「關係」越來越重於商業原則,倚賴自由市場,一樣難保新聞自由。
過去,BBC一枝獨秀,為傳媒提供了一個模式、典範、希望,就是由公共政策支持,可免受財政壓力,但不是由政府撥款,又可免受政治干預,可以獨立、公正,作高水準的報道,「BBC」三個字母,像一盞高舉的明燈。BBC這次若逃不過整頓,兔死狐悲,香港傳媒及關切新聞自由的人也會有涼颼颼的感覺。
新聞自由、傳媒獨立,是開明政府的寒暑表,BBC若解體,就從此沒有了「British」之實,願貝理雅政府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