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更改恒生指數成份股的數目,會有何後果?相信會有很多爭議,因為內裏牽涉到很多集團的利益。
恒生指數不單是一個指數,亦是很多衍生工具所代表的資產。如果想用恒生指數推出相關產品,便要先知會恒指服務公司,而後者亦會收取用來維持計算指數的費用。從某個角度看,這些費用可算是版權費,即使用恒指這商標的費用。
以恒生指數作為代表資產的產品,有恒指基金、盈富基金、恒指期貨、恒指期權、恒指認股證,以及一些與恒指有關的場外衍生工具。任何恒指的改動,只要即時或在未來影響恒指價格升跌的話,以上提及的衍生產品價格便有所轉變,財富亦因此出現大轉移。除非以上所有現存產品已經到期而且暫停交易,恒生指數才可作出大動作修改,增加成份股數目。
以上情況就有如大家一起玩遊戲,本來每個參與者已十分熟悉遊戲規則,而市場已出現一批贏家及輸家,但突然之間主持人中途說要更改遊戲規則,結果便影響到參與者利益。你說參與者會有何反應?
要更改規則,便應待遊戲結束之後,用新的規則重新再來,而不能隨便在遊戲中途作改變。
恒指衍生工具市場的情況也是這樣,明明遊戲正在舉行,任何大幅更改遊戲規則,都會令到參與者財富轉移。而最嚴重者,有損失的機構甚至會向有關方面索償。
因為與恒指有關的產品太多,關係千絲萬縷,因此要維持指數的代表性,惟有創制新的指數,希望業界採用。
以美國為例,杜指雖然多人認識,但是與衍生工具掛鈎時,會選取成交都較多的指數,最熱門的反而是包含500隻成份股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呢!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