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窗框從半空掉下來,接連砸死了路人。
有沒有發覺,在街上行走時,仰首一看,四周的大廈,萬戶千窗,用的幾乎全部是銀色的鋁框?
鋁造的窗框,應該是八十年代末先在香港開始興起的。隨着經濟泡沫化,珠江三角洲的高樓大廈蓋起來,外壁用長方形的白瓷磚,窗子用鋁框,變成潮流。
香港戰前的舊樓,窗框是木造的長方形。戰後的四五層唐樓,窗框改用銅,有一點點波浪紋。在香港遊覽舊街道,本來單看窗框的材料,就能判斷房子造在甚麼年代。
但一些唐樓的業主,翻新家居,都也裝上了銀色的鋁窗框。舊樓的建築很古樸,配起深綠色的木窗框來正是一套。裝上了閃閃的鋁框,就像一個老人裝了兩隻金牙,「現代化」是沒有問題,可惜在視覺上很突兀,但今天的社會,讓人看見感到突兀的事物多的是,像杭州西湖邊的美國家鄉雞快餐店。
可是,有沒有時時想起木窗框的那個年代?一梯只有兩伙,那時這一戶人家熬了湯,可以給鄰家送一盅。隔壁的母親打小孩,這一家的婆婆會走過去說情。連門前的土地公神位都是一樣的。風暴來了,把木窗框的玻璃用膠布黏牢。窗外有一排花盆,兩條晾衣竹。從來沒聽說過哪一個木窗框會鬆脫,掉落在街上,砸殺了街上叫賣白糖糕的小販。
周璇和趙丹主演的《馬路天使》,小兩口的家隔着一條後巷,一個倚着窗框拉二胡,一個在對面的窗裏唱着《天涯歌女》。那一小方木窗框就是人世間的一個小舞台。窗簾布關上了,暖的心扉卻永遠向着情郎悄悄地洞開。
從前木造的窗框有一份暖暖的人情,今天鋁打的窗框是那麼冷冰冰。抬頭看看這個城市:有多少鋁造的窗框是打開的呢?十戶有九扇都關得死死的,都垂下了窗簾。室內有冷氣,卻少了幾分人氣和炊煙。
每一扇鋁窗都是一樣的,就像打開報紙,遍地都是「打造甚麼平台」一類相同的詞彙,連語文都千篇一律,像鋁造的窗框,色澤、尺寸、用料,全出自同一家工廠,難以傳遞獨特的意義。千千萬萬鋁造的窗框在詮釋着社會的面貌。窗框鬆脫了,飛砸下來,又奪了一命。死者是如此的不明不白。在一個缺乏性格的城市,如此無意義的小悲劇,是經常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