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強恒生指數的代表性,可以有不同辦法。最消極的做法,就是維持33隻成份股,只作出定期更換股份便算了。這樣做的話,成份股的成交量與市值便難以達至指標。
如果要維持恒生指數的代表性,還有兩個辦法:(1)把恒指成份的數目增加,例如加至40、甚至50隻,那麼成份股佔大市市值及成交的比例自然可提升。不過這樣做的話,那個「三三不盡」的意義就不能繼續;(2)容許大型H股成為恒指成份股。
以股市指數來說,有時傳統及歷史遠比其代表性更為重要。例如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歷史達百年以上,亦是舉世公認可以代表美國股市的指數,而指數所包含的成份股卻只有30隻,相對美國上市公司的數目,比例少得可憐。而且指數的計算,更只是股價加權平均,而不是大部份市場所採用的市值加權平均計算。但因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太過家傳戶曉,就算指數的構成與計算有所不足,都廣泛為市場人士所採用,成為美國股市升跌的指標。
恒生指數在亞洲區也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股市指數,年齡在40年以上,故任何改變也會受到批評。例如把33隻成份股限制撤銷,你說誰會率先出來批評?相信會是與恒指掛鈎的基金及衍生工具發行商。
以指數基金而言,如果把成份股加至50隻,那麼被加進的股份,基金便要按市值比例吸納,而原來的股份,因為所佔比例下降,便要按比例沽出,結果會為基金經理增添許多麻煩。被加進指數的成份股公司當然高興,因為股價會有支持,但那些現存的成份股公司,股價便有下跌壓力。所以增加成份股原則上雖可行,但實行起來會有很多阻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