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息和股票有價的驅使下,美國企業併購活動頻仍,可是歐洲企業卻按兵不動,不要說強歐元明顯為跨國併購提供有利條件而未見有所動作,連本土或跨國界(歐元區之內)併購項目也少見,是慢半拍抑或是見過鬼怕黑?
無疑歐洲企業曾於90年代末、2000年初一窩蜂飛撲往美國進行收購活動,結果是大部份損手爛腳,用「平」歐元換「貴」美元來進行高價(美股接近見頂)收購,及後美股大幅下挫,再加上文化差異不易駕馭美國公司內部管理層及僱員,「協同效應」變成「水瓜打狗」──無了一大截,如此禍不單行,又怎不被嚇破膽?眼見德國電訊以346億美元(當時約400億歐元)購入美國VoiceStream後元氣大傷之例子,又豈敢再玩火,難道毋懼手指再度被燒?
此外,歐洲企業縱使有意玩塘水滾塘魚遊戲,在歐元區內進行跨國界併購,可是又受歐盟訂下之「企業收購及合併」條例約束,就算見到適當獵物,但要面對重重關卡的障礙下,不無意興闌珊之心態,何況一旦不成功,不菲的費用便白花,何必要勞神傷財?
然而人家則一直在自我壯大,自己卻相形見絀,在相對彼長此消的情況下,試問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競爭,愈畏懼愈退縮便愈死,故此有部份歐洲大企業據聞正蠢蠢欲動,部署跨國收購,不過因為「慢半拍」,到決定出招時,可能碰着「水尾」。經驗告訴我們,併購熱潮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正是大戶靜悄悄出貨的好時機,通常併購浪潮稍退,(股市)老牛不久便壽終正寢,歐洲企業部署得來可能要到年中甚至年尾。然歷史又告訴我們,美國大選翌年股市多向下滑落,那麼豈不又「中招」?筆者認為,歐企業若無法盡快跳上順風車,倒不如等「執」死牛或「炆」熊掌好過?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