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亞太區主席艾爾敦與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日前分別指出,樓價急升未必會對經濟帶來利好刺激作用,反而有危機潛伏,因為樓價的升勢若果偏離現實的基調,將可能引發評級機構擔心本地經濟將出現泡沫,從而影響本港的信貸評級。不過艾爾敦亦表示,現時只是出現輕微的危機,只要樓價的升勢是有規律及理性的話,便不致會引發大危機。
其實,無論是艾爾敦還是任志剛,所發出的言論,都只是為了冷卻大市熾熱的投資氣氛,相信不會對樓市帶來太大的利淡影響。
記得97年樓市及股市在亞太地區出現泡沫,是因為投資者憧憬經濟會繼續向好,因欠缺防範之心而過份投機所形成的。如果當時有具影響力人士及早發出警告,相信不會爆發金融風暴這樣影響深遠的大型跌浪。今次艾爾敦及任志剛在市場理智漸失之際走出來提點一下,對市場未來的發展確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評級機構亦向市場大派「定心丸」,指本地樓市正處於平穩期,並沒有97年時的過熱迹象,原因是本地失業率仍然高企,負資產問題又未完全解決,而二手市場的交投亦平淡。標準普爾董事JohnBailey更認為,本地的樓市發展仍算健康。不過他亦認同艾爾敦的說法,相信如果樓價的升勢過急,對本地的經濟絕對有不利影響。
當然,不少在97年高位入市的負資產人士,絕對希望樓市能重拾升軌,讓自己能及早甩掉負資產包袱,但如果樓價真的在短期內飆升至97年水平時,他們又是否願意沽出手持的負資產物業呢?再者,就算他們肯趁樓市回升至高位時沽出手上物業,但樓價如果繼續飆升,他們又是否真的可以忍手,不再投入樓市之中?
當然,這些都是假設性問題,很難有一個真正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家仍能保持理性,曉得問自己以上的問題,那麼樓市出現泡沫的機會便不大。惟如果熾熱的炒風愈演愈烈,又有多少人仍可冷靜面對?一些具影響力的人士若能在適當的時候走出來,向市場提點一下,令投資者不再抱有過份的憧憬,那麼市場出現泡沫的危機,自然大大降低。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