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見到內地畫家陳永鏘的名片,準保都說逗。上面他親筆畫了個自畫像,大小好比一個小指頭,寥寥三兩筆,可神肖極了。食家八袋弟子的名片,叫人畫了肖像,也別具一格。
今天在外頭行走,交際應酬自少不免要跟人家交換名片。哪管你有沒有名位、名德、名績,就算並非甚麼名儒、名彥、名媛,只要有個名號,都總得帶上名片以應不時之需,這可有點像隨身必備的身分證。
當編劇的那段日子,我有名片。走出影視圈之後,竟似無名無姓,無主無門的浪人。近日卻多虧漫畫家好友李崇慶百忙抽空,給我設計了名片。儘管自問並非名學名識,更非名士名流,往後與人交換名片就不會再十指禿禿了。他把名片設計得很精美,上面更給我畫了像。莫說這不過舉手之勞,這隻手倒是名家之手。
說來名片這物事,其實由來已古,而名堂亦多:也叫名刺、名帖、名柬。據說古人削木,在上面寫上姓名,因此叫名刺;後世寫在紙上,就改叫名帖。
名片又稱名紙。對很多靠名銜混飯吃的人來說,這三吋長二吋寬的紙片兒,畢竟紙輕名重。生於濁世,惟有隨俗,我亦只好隨喜隨身帶着名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