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上有很多頗好的方法供投資者參考,當中包括各樣的投資理論及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只要花數十至數百元便可人手一本,但現實卻是,懂得這些理論的投資者,並不比不懂得者更具勝算。
指出這一事實,並非向鑽研投資學的人潑冷水。他們沒有因多學而佔有優勢,問題並非出於投資理論,而往往在於一個根本性的定律──理論與現實始終有距離。在投資中,「距離」並非指市場實況與理論假設的市況之差別,而是投資者未能將理論「有效」地運用於實況之中。
投資理論與市場智慧有頗相似之處,就是很多建議都是「描述性」的,凡是描述性的事物性質上都難免偏於「非客觀性」,即必須倚賴人的主觀判斷。例如人人都知道要「嚴守止蝕」,但怎樣才算「嚴守」呢?股價觸及或跌穿止蝕位某個百分比才應止蝕?又如何決定「某個百分比」呢?「寧買貴、莫買錯」,怎樣才算是「貴」呢?「錯」與否亦只能在事後才知。這些都是「描述性」建議衍生的問題,而需要闡釋的理論便幾乎無可避免要作出一些「不能客觀判斷」的描述。
投資理論與市場智慧皆有其參考價值,但在實戰運用時,必須緊記其缺點,並以客觀的指標輔助決策。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