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美國今年總統大選的民主黨內初選已基本決出勝負,截至上周末,麻省參議員克里在十一個州的選舉中贏了九個,被民主黨提名幾成定局。而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媒體上一路領銜、呼聲最高的佛蒙特州前州長迪安則一個州也沒贏,明顯會被淘汰出局。他在這次大選中先被拋向天空,最後卻慘敗落地。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種罕見的選情?
迪安是民主黨十名候選人中左派政治理念最極端的一個,他自始至終旗幟鮮明地反對伊拉克戰爭,反對布殊的減稅計劃,主張擴大福利,支持種族配額制,支持墮胎,要求用法律保護同性戀「結合」關係等等;全方位地和布殊總統的每一項政策作對。這種極端者一般很難贏得多數掌聲,更別說選票了。但迪安為甚麼能自去年夏天以來一直倍受傳媒寵愛?這裏有幾個和往年不同的特殊原因。
首先,由於九一一美國本土受襲,導致自八十年代末開始持續回升的右翼保守派勢力更加迅速地反彈。在冷戰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處於相當弱勢的右翼傳媒開始穩步擴展,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霍士電視台,剛成立七年多就在收視率、尤其是政治評論節目全面擊敗左傾的CNN;同是梅鐸集團下的右翼《紐約郵報》也一舉躍升為全美第八大報。而在《紐約時報》非虛構類圖書的暢銷榜上,右翼學者的著作更是和左派作品展開了近乎肩並肩的激烈競爭。這些情形,是習慣了左派思潮強勢主導的主流新聞界所難以接受的。
其次,由於傳統保守價值的回升,促使共和黨在二○○二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中獲勝,形成共和黨過去四十八年來首次掌控白宮和參眾兩院的局勢;同時州長和地方政府也以共和黨佔多數;而且由於反恐和伊拉克戰爭,布殊總統在美國民眾中的聲望大幅上升。這些導致左翼民主黨產生了相當大的失去權力的沮喪感,尤其是左派的先鋒隊──主流傳媒,更是憋着一股氣,難以找到發洩點。
在這種情況下,迪安以激進左派的姿態出現,全面對抗布殊,像是給左翼傳媒打了一支強心劑。支持他感覺非常過癮,可以出一口對布殊和右派勢力的氣,還可以排解一下兩年多來的沮喪感。所以哄抬迪安,首先是左派主流傳媒的一種情緒化反應。
有主流傳媒做迪安的啦啦隊,高頻率地在傳媒曝光,還得到了前副總統戈爾、前總統卡特、金融投機大亨索羅斯等左派名人的背書,迪安的競選自然氣勢如虹。《紐約時報》報道說,連隨他的競選團追蹤採訪的記者都跟着沾光,電視報道排重要時段,報紙採訪上頭版,有的記者甚至寄望獲白宮職位,簽高價書約(寫迪安傳記)。迪安在這種勢在必得的情況下,年初已經開始要選副總統搭檔了。
但「造勢」如虹、被主流傳媒如此看好的民主黨候選人,為甚麼在選舉真正開始後卻一敗塗地,居然一個州也沒贏呢?這裏起碼有三個原因:
第一,多數民主黨選民在投票的時候,並不是看煽情效果,而是考慮自己的候選人是否有擊敗布殊的實力。第二,美國傳媒對選民的左右能力並不起決定性作用;普通選民比傳媒理智。它說明,以主流傳媒為代表的極左派意識形態在民主黨選民內行不通。第三,迪安首場愛荷華州競選失利後,在晚會上聲嘶力竭地嚎叫,則正式敲響了他敗選的喪鐘。
CNN評論員說,「那個叫喊簡直能把孩子嚇哭了」;還有評論調侃說,「美國的很多玻璃可能也要被震碎了」。連左派的《紐約時報》也報道說,「一度被認為具有搖滾樂隊精神的迪安競選團,現在則是一副送葬都找不到路的氣氛」。上周末的民調顯示,迪安的支持率已經降到百分之八,他的身價如泡沫高科技股票般暴跌,連最早出來支持他的戈爾都成了票房毒藥。
當然,對迪安的大起大落最開心的是晚間脫口騷節目主持人,他們在失去了克林頓這個活寶後,一直找不到尋開心的對象,這下迪安總算給他們幫了一個大忙。
……………………………………………………
作者原為《深圳青年報》副總編輯,他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