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
自去年七一遊行,要求加快香港民主步伐的聲音此起彼落。當中亦有不少人,將過去六年多的社會經濟問題均算到董建華頭上。「倒董」和爭取民主兩個議題,一時之間被混淆在一起。大多數人沒有認真檢討過,其實除了董建華的「假、大、空」,問題的元兇還是出於特區行政霸道的先天缺陷。在爭取普選的同時,香港人應該認真思考,怎樣方能讓香港自由開放的根基得以保存下來。
回歸後對香港最大的改變,就是《基本法》明文確立了的行政霸道體制。居港權事件亦證明,人大常委釋法的後着,徹底破壞了香港人過去所珍而重之的司法獨立及終審權。間選議席的阻撓,加上《基本法》的限制,令立法會無力制衡對行政機關的霸道。
毫無疑問,透過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可以對政府構成一定約束。但直選下產生的行政長官,可以挾民意之名使行政霸道之大權,將香港演變成民主極權,危害社會自由。所以在爭取加速香港民主進程當中,除了着眼普選產生行政長官,最重要是強化立法會權力,確立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形勢。
立法會在回歸後一直一籌莫展,爭取全面直選立法會已經事在必行。主流思維卻因錯誤理解民主政治的要旨,而忽略了如何令行政機關透過立法會向公眾問責。
事實上,除了以直選方式產生行政元首,世界上不少民主國家,例如英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均以議會來構成行政機關的最高權力中心。
自過渡期開始,香港的政治發展,焦點一直在立法會。經過十數年的孕育,香港亦已培訓出涵括社會各階層的議會政治人才,而且各自有政策專長,證實了港人治港條件。二○○八年民主產生行政長官的最可行方案,是實行議會制,由全面直選的立法會推選行政長官以及各政策局局長,讓立法會直接掌握行政機關的權力。
此外,完整的操守規章以及強大而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在過去一直是政府內最有力的自我制衡系統。回歸後公務員被迫支持行政霸道,並且要為政治議題負責,令這一道最後防線遭到徹底破壞。
議會制不但是最符合香港政治現實的方案;透過完善整個三權分立的制度,清晰界定問責,更加可以將政治議題留給民選的立法會去處理,公務員隊伍則可以堅守政治中立,根據行政操守專注於政策的執行。
民主發展進程將會是今屆立法會選舉的重要議題,希望所有市民和有心參選的人都能夠以更宏觀的眼光,認真思考香港未來政制安排的問題。
……………………………………………………
作者為自由市場擁護者,專攻政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