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主席黃慎堅說,都市人生活壓力大,要活得健康,便要懂得怎樣平衡生活,他說:「適量的運動當然不可缺少,還要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放鬆自己的方法。」 文:曾雁平 攝影:王子俊
患有遺傳性哮喘的黃慎堅(Kenny),自幼已被家人送到學校寄宿。在寄宿的日子,Kenny既游水打波,還經常通山走;可能因為這樣,強化了心肺功能,哮喘自此再沒復發,並培養了對體育的濃厚興趣,到日後赴美國升學時還選修體適能課程。
Kenny說:「怎樣才算活得健康?多做運動,還要有健康嘅思想。都市人工作及生活壓力好大,能夠平衡工作及生活壓力很重要。有些人工作,像我一樣非常性急,甚麼也要快,公餘便要做些可以令到自己放鬆嘅事情;我近期便跟了一位太極宗師學太極,而學了確能平衡工作和日常生活,心境可以更加平和。」
這位曾任職美國奧運田徑隊技術研究員的體適能導師,在九十年代初有感本地健身教練水平參差,便決定辦亞洲運動體適能專業學院,培訓本地專業健身教練。Kenny認為本地教練水平在亞洲頗高,但現時健身知識不斷更新,還有很多新課程;要做出色的健身教練,便要不斷學習這方面的新知識。
「我見過不少人,日常好注重飲食,又猛做運動,還經常計住食物嘅卡路里,許多東西都唔食得,但是否要去到這個地步呢?」Kenny續說:「其實能夠平衡飲食已經可以,像我很喜歡食,但總之不過份便可;而食完不同美食,再定期做回適量嘅運動已經可以。其實每個人也像一架車,如果你是一架跑車(運動員),那自然要入靚些嘅油,看怎樣可令引擎行得快些。」
游水:每星期4次,每次游1000至1500米
太極:每星期操1至2次
高爾夫球:不定期
網球:不定期
運動小貼士:「不同年紀應玩不同運動,例如小朋友應讓他們接觸不同嘅運動,到成長後則可以健身或者專注些球類運動;而到年紀大則應做多些有助加強心肺功能,如游水及跑步等帶氧運動。」
飲食小貼士:「少食多餐,不要暴飲暴食已經是很好嘅飲食習慣,實在沒必要吓吓計算自己食過甚麼,經常計住食物嘅卡路里。」
現職: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主席;浸會大學體育系顧問及講師
學歷:美國Oregon工商管理學士、運動及體適能管理碩士
威水史:全美大學羽毛球冠軍
前職:美國奧運田徑隊技術專項研究員
簡歷:美國運動醫學會及國際體適能聯合會之香港區指定代表;近年集中在香港及中國推動體適能理論,並向各機構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