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如何跟北京妥協

民主派如何跟北京妥協

政治的核心是在於權力的對比,這道理不難理解。正因為有這一種對政治的理解,政治人都明白一切政治爭議到最後都是妥協的結果;問題不在於是否需要妥協,而是妥協的程度與性質。這也就是說,政治是現實,很多事情都不是主觀意志所能轉移。政治妥協是權力比試之後的後果。

政治妥協也可以是一種策略。作為一種手段、策略,妥協的核心是交換。更直接的說,是利益的交換。這裏所講的利益可以是物質利益或其他實實在在的(包括了政治權力)好處,但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利益。在政治領域裏,有人為利,但更多人為的是名。任何人以為政治妥協的出現可以完全不涉利益交換,那肯定是坐在安樂椅上忽發的政治空想。在現實的政治世界裏,沒有抽象的「顧全大局」這一回事。
近月政制改革討論開展以來,在不同陣營之中都有傳出要求大家理性、冷靜、顧全大局的呼籲。儘管近日中方人士數次指摘有人別有用心,發出社會上存在政治陰謀的言論,但一般爭取民主的社會人士都不想見到玉石俱焚的場面,這是應該可以肯定的。在參與討論的正反雙方,其實多多少少都明白到任何一方不惜一切的衝擊行動,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多於某一方全面勝利。
不過,要促使一種政治妥協的出現,不可能只靠呼籲。有人認為泛民主派沒有主動提出妥協是因為他們的政治取向、道德、承擔有問題。我相信這基本上是問錯了問題。正如前面所講,政治妥協並不單止是一種策略的問題。要泛民主派妥協,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進行交換,但以目前特區政府的弱勢,它既提不出有吸引力的交換條件,同時亦無意提出交換和作出妥協。另一可能性是有見泛民主派的民意支持而願意接受他們所提出的訴求背後的一些考慮,並順應着泛民主派的訴求和論述的一種邏輯去尋找妥協的空間。
現時社會上對政改方向已有很多不同意見。可以想像,在不久將來,將會出現更多不同的建議與方案。就着建議、方案來進行討論,肯定會較目前那種抽象的討論(例如怎樣才算是循步漸進)更有條件促成妥協。但單是有方案還不足以拉近距離。在各方提出方案的過程之中,討論一定會涉及一些基本原則。要求民主化的人士最終是希望可以實現一個不存在過濾(例如對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控制)、全面開放、百分百透明、權力在選民的民主體制。如何落實,在哪個時間全面實現,這些問題未必一定有共識,也就因此是妥協的空間。但要妥協出現,最終還得要求所作出的讓步,一是無礙於達至民主體制的要求,二是妥協的項目與民主訴求並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有人以為泛民主派的立場強硬,是一種耍手段、玩政治的表現。其實,這也是問錯了問題。政治人要玩手段,這一點無分左右,更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這類批評所忽視的,是泛民主派的政治人本身亦受制於他們所提出的民主訴求與論述。任何人天真地以為只要搞出個方案,然後略作包裝,便可以逼得泛民主派讓步,肯定錯估了情況。有時候,意識形態和政治原則也有它們的獨立作用。講妥協,北京要有下台階,同時泛民主派一樣要找到一套自圓其說的道理。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的文章隔星期二刊出。
呂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