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改革推行以來,不少幼稚園追隨政府路線,轉向「愉快學習」的教學模式。但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部份幼稚園的課程愈教愈淺,只重愉快而減弱了學業基礎,令一些學生在升上小學後出現銜接困難,跟不上學習進度,結果反而興起了幼稚園「補習班」。 記者:譚秀嫺
教育機構GreenlandEducationCentre校監簡東祺指出,以往幼稚園學生高班開始學寫字、寫手冊和默書,但自從四年前當局禁止進行小一面試後,幼稚園愈教愈淺,但一升上小學,便發覺銜接不到,學生連一些小學認為最基本的東西都未學懂。「𠵱家幼稚園學生嘅程度,比三、四年前低咗一個至個半年級」;因此,一些針對幼稚園學生的補習課程開始「復甦」。
另一方面,雖然官立及津貼小學被禁面試,但隨着直資小學愈來愈多,簡東祺說,有些幼稚園為幫助學生面試「考」直資,現在又把原本教淺了的課程加深;結果,學生的程度,從幼稚園開始便相當參差,上到小一就更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校長蔡楷俊承認,現時幼稚園學生識字的數目肯定比以往少,升小一後的適應期要拉長,由以往的一個月延至兩、三個月,但他仍歡迎愉快學習的教學模式,相信學生遲早可追回程度。
另一間受歡迎小學的校長則指出,如果幼稚園教學太活,學科根基打不好,學生升上小一後會很辛苦,若小學採用傳統教學法,適應就更加困難;倘開始時,小朋友眼見有些同學很快上手,自己則連很多基本運算或生字都不識,而家長又未能作全面跟進時,便很容易產生挫敗感,以後就較難趕過其他人。
喇沙小學校長鮑陳慧兒坦言,自教改後,九成學生開始疏懶,也多了學生未能跟上學業,但她認為主因在於取消了小一入學中的校長酌情分,加上家長不認識學校,「啲人以為入嚟一定讀得好好,冇考慮到自己配唔配合到,究竟知唔知個要求去到邊?」
鮑太稱,有些家長在子女入學後,才發現「原來咁深」,子女並未達到學校要求的起步點,「唔知點算」,但又不想放棄學位而「夾硬拖」。她指出,這類學生以往佔總體學生的數個百分點,透過中央派位入讀,但教改後,這類學生又增加了數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