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寒風刺骨,除了一個熱烘烘的暖爐、一頓熱騰騰的火鍋餐食外,多做運動絕對是最佳暖身方法之一。但有運動專家表示,冬天做運動特別容易氣促、頭暈及感到乏力,嚴重可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專家呼籲,市民在嚴寒下做運動時,必須遵行「三部曲」,即熱身、喝水及保暖,自然可達致又安全又保暖的效果。 記者:陳倩雯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體育學系助理教授雷雄德稱,港人習慣和暖天氣,身體不慣在寒冷天氣下運動,因此運動前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增加身體關節的靈活性,從而減低受傷機會,「好似打羽毛球咁,如果你硬手硬腳,受傷嘅機會都大啲啦。」
他建議市民做運動前,必須進行十至十五分鐘的熱身運動,如原地跑、緩步跑及拉鬆肌肉等,至每分鐘心跳達一百至一百二十下左右即成;如訂了場地打羽毛球,就應早二十分鐘到達,以進行熱身運動。
雷雄德說,熱身的另一目的是令身體暖和,使血液循環暢順,否則進行運動時,血液可能因未能即時到達腦部,而出現頭暈情況;血液不流通也可導致雙腿「冇血到」,而出現雙腳乏力的情況。此外,由於人體肺部在冷空氣中吸取氧氣的功能或速度較慢,因此做運動時可能因吸入的氧氣不足而導致氣促。
他警告,如遇以上情況,應即時停止運動及盡快保暖,因為手足一停止活動,不少流經手足部份的血液即會返回心臟,以回復身體靜止時手腳較冷的狀態。如血流過快地湧向心臟,心臟可能會負荷不了。
做足熱身運動後,勿以為身體從此「熱力迫人」。他強調,進行運動期間必須保持肌肉活動,以產生熱能,「譬如踢波咁,就算個波唔喺你腳下,都唔好企喺度,要枕住行呀跑呀。」並要不時補充水份,不要以為沒有流汗就代表身體水份沒有流失,應每小時飲用二百五十毫升的水,即約一盒紙包飲品的容量。
當做完運動後,一停下來即要注意保暖,穿回衣服及長褲,或以衣物包裹身體,尤其是手腳部份,否則會出現血液在一時間大量流向心臟的情況。
但雷雄德不建議沒有習慣性運動的長者,在嚴寒的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因為長者的身體存熱能力較低,易在戶外「冷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