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吃到一粒砂子,硌得牙痛,同時,竟有一份久違的親切感。
現在吃的,都是從超級市場一包包買回家的真空包裝大米,米質純淨,不帶雜質,你想在飯裏面吃到一粒砂石,幾乎比中頭獎還難。
但在從前,吃飯吃到砂石,是每頓飯的必備節目。
農民把稻穗從田裏收回來,拿到打穀場上脫穀,然後再進倉房去殼成米,過程九成手作,打穀場上塵土飛揚,砂石不少,於是也就隨着掃場大嬸的大掃帚,混進穀米之中。
所以從前的米裏必有砂,煮飯之前,淘米這道工序就得仔細進行,將米泡在水裏,又洗又淘,盡量把肉眼看得見的砂石挑出來,至於看不見的,也不要緊,反正在吃飯的時候,會有人從嘴裏吐出來。
那時吃飯,常聽同桌有人嘴裏咔啦一響,那是嚼到砂石了,然後用舌頭在口腔中亂攪幾下,噗地吐出。這還算運氣好,若運氣不好,嚼到一粒特硬的砂石,便只覺牙根一震,咔地一響,和着白飯吐出來的,或許是硌下來的四分一顆牙齒。
北京一些寺廟,從前用煙火的銅鍋煮粥,那鍋大得可容兩三個人跳進去洗澡,煮出來的粥,供全廟和尚開餐。這種大銅鍋的底部,特地做了一個凹塘,如下陷了一個海碗。這凹塘有個名堂,叫「容砂墜」。
煮粥下米,米裏有砂石,水滾之後,米在鍋裏沸騰起來,砂石份量比米重,便往下沉去,全沉在了「容砂墜」裏面,一鍋白粥,也就飛砂走石,質純起來。
由此可知,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米,都是有砂的,直到近二十年,米中之砂才漸漸減少。百袋米中,難尋一粒砂,如今給我咬到,怎能沒有中頭獎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