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對大市調整勿掉輕心

麥嘉華筆記:對大市調整勿掉輕心

根據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每年所作的信心調查結果,有95%的散戶和92%的金融機構均傾向認為美國股市在未來12個月會上升;同樣地,美國散戶投資者協會的看漲指數在最近亦升上69.5%,乃該項調查在過去16年所錄得的第三高數字。

單看上述數字,美國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企業盈利和股市後向均極度樂觀,已是毋庸置疑的事。雖然調查亦顯示,市場相信股市短期內或會出現調整,但大部份人仍認為,在此次調整完成後,一個強而有力的新升浪在3月左右便會開展。
不過,作為一個「相反理論」的忠實信徒,我對上述的想法卻大有保留。我認為,今次全球股市的滑坡,投資者所面對的,絕不只是一次自然調整那麼簡單,其後果可能較純粹的調整嚴重得多。我夠膽提出這觀點,是看到了一些蛛絲馬迹。
首先,令我感興趣的是,美國不斷發放經濟向好的消息,但其中一個對經濟敏度最高的環節──航空股,在近期卻屢遭拋售,以致杜瓊斯平均指數中的運輸分類指數大幅下滑。假如經濟真箇欣欣向榮的話,航空股的疲劣表現便有違邏輯。

熊市初期難察覺
此外,美股自2002年10月開始的強勁走勢,主要是由納斯達克指數所帶動,但最近不少高科技公司(特別是那些對經濟敏感度極高的半導體股份)的股價均已見頂回落,予人無以為繼的感覺。事實上,可以在交易所買賣基金購入或拋空的「納指100指數」,今時今日的價格亦只是僅高於去年9月時,可見大市前景並不如想像般樂觀。
最後,全球有不少公司在過去均受惠於中國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對天然資源如鋼、銅、鐵、鎳等的龐大需求,但這些公司的股份近期亦紛紛遭拋售,似乎反映中國經濟正逐漸放緩。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每一次市場開始下滑時,投資者起初都會對後市保持樂觀,認為股市的下滑只是急升後的正常調整,絕不相信那是一次長期跌浪的開始。另一方面,大家耳熟能詳的事實是,市場往往在好消息陸續湧現、而企業盈利又捷報頻傳時觸頂回落;相反,大市見底之時,亦往往是悲觀情緒瀰漫、而經濟前景又暗淡無光的時候。2002年年底2003年年初便是一次最明顯的例子。當時股市開始回升,正正是因為全球經濟已步入復甦期,而假如大市現時開始回落,不排除是復甦步伐已經停滯不前,又或者是一次新熊市來臨的先兆。

離場觀望是上策
反應敏捷的投資者也許會問,既然復甦已經在望,並且已漸具雛形,又有甚麼誘因可以導致股市滑坡?說句老實話,我也不能提供答案,但很明顯的是,假如一個股市的升幅已大,呈現了超買現象,而當中又夾雜着頻密的投機活動的話,往往一件小事便足以成為引致拋風的藉口。現時的股市便具備了以上特性。所以,我向《蘋果》讀者所提的忠告仍然沒有改變──暫時離場觀望,因為今次股市調整的幅度可能較大家所預期的來得更深。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