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數字,便會發覺香港認股證市場的發展,真的是一日千里。除了以市值及成交排名都拿了世界第一位外,如果與97年發行新輪高峯期比較,發展更遠勝當年。
在97年高峯期,每年大約發行300多隻新輪,平均每日一隻左右。但自從在2002年改變了窩輪發行制度之後,2002年全年發行的新輪已有646隻,而2003年就更勝一籌,全年共發行了693隻,即差不多每一天都有兩隻新窩輪上市。
如果一隻新窩輪受到歡迎,發行商便會加碼,追加窩輪的發行量。
在2002年,有25隻窩輪增加發行量,而到了2003年,追加發行量的窩輪數目更上升至70隻,升幅達1.8倍。窩輪市場的蓬勃,由此可見一斑。
窩輪之所以受到歡迎,除了投資者對認股證的認識比以前深,更有把握投資於窩輪市場之中之外,亦與香港期權市場始終未成氣候有關。
其實,窩輪同屬期權類,而以恒指成份股為例,同時間在港也可以買賣到指數成份股的股票期權及個別認股證,但以成交量而言,認股證卻往往比其股票期權為高。而除了散戶參與買賣窩輪之外,相信亦有些機構投資者(例如認股證基金)的參與,窩輪的成交才能有那麼高。
至於究竟哪類型認股證較受市場歡迎?以發行數字計算,2003年發行的認購證有525隻,佔發行總數的76%,而發行的認沽證有168隻,佔總數的24%。
由此可見,投資者始終喜歡買股市升而不願買跌,並借助窩輪的槓桿來放大股價上升之時的回報。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