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一大不穩定因素,正是公共房地產。當中包括只租不賣的公屋,政府擁有的商場、停車場,以及執筆之際仍未明去向的居屋等。
說起來,這有點諷刺,因為有某些經濟學者,以及一些議政人士相信,倘若,宏觀經濟發生波動,那麼政府應該『出手相救』,應該干預市場,產生『穩定作用』。不幸地,當這套邏輯應用在樓市,卻出現了反效果。
由於公屋申請需要入息審查以及其他證明,而且輪候需時,所以公屋未必對私人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除了政府大規模售賣公屋之外,因為這樣會把私人住宅供應一下子大增,形成價格波動。)
但另一方面,政府所擁有的『商場』,都有可能與私人興建經營的商場,造成直接競爭,因此其去向值得關注。
就目前的情況,可以簡單歸納數點。第一,政府(有可能)原希望透過公共屋邨商場,提供租金較低廉的舖位,好讓小本經營者較容易創業,(因此,政府所隱含的津貼可視為一種『公屋創業基金』)。而且,由於方便,以及價格便宜,可以優惠公屋居民。所以,這些舖位亦可視為對公屋居民的一種『間接津貼』(低於市價的房租是『直接津貼』)。
第二,可惜時移世易,加上公務員本來就不善於經營商場,所以空置率高,造成浪費。
第三,現時政府有意把商場出售,以增加效率(但不知道原來負責商場的公務員,是否繼續獲政府聘用)。
按此分析,公共屋邨商場可作以下改動。第一,政府可把現時缺乏申請,缺乏批准的『創業基金』,局部收回,用作津貼商戶。譬如,可先計算市場租值,然後訂定合約,政府津貼三成,為期五年。這樣,既可鼓勵創業,而津貼花費又不至於無了期。
另一方面,政府可同時將商場經營外判,甚至整個商場長期租出或賣出,以實現政府逐步退出房地產市場的原則。而且,一旦這樣做,便可消去市場人士的疑慮。
市場人士的疑慮是甚麼呢?政府部門,為爭取『表現』,濫用公帑,與民爭利。先前失敗告終的『維港巨星匯』是一例。至於最近有商業團體,在某些報章發公開信,指摘某些政府部門,以公帑『割價』作多種展覽,展銷會亦是一例。希望政府能夠適可而止,量力而為,便是市民之福了。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