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日記:大浪灣海蝕洞景致壯觀

地理日記:大浪灣海蝕洞景致壯觀

日期:2004年
地點:香港島大浪灣
香港島東部保留着長長的天然海岸,沿岸盡是陡峭的石崖和嶙峋的岩石;而岸邊有許多「凹入」的地方和沙灘,兩種地貌湊成名副其實的「石澳」地名。
石澳郊野公園覆蓋這個東部半島的大部份山嶺,而為人熟悉的石澳泳灘和大浪灣則躺卧於山嶺之下。這裏的大浪灣,跟大嶼山南部和西貢東部的大浪灣都面對廣闊的大海,以浪大著稱。石澳大浪灣直接迎着來自南中國海的風浪,而當颱風吹襲香港時,這裏更加是首當其衝了。
石澳半島北部屬火山岩地質,以凝灰岩為主。凝灰岩在岩漿凝固而收縮時造成三組節理(岩石間的裂縫),包括塊狀節理、柱狀節理和因地殼移動而產生的X形裂面。
這些節理長期受到雨水和海水的侵蝕,又受到大風浪的衝擊和掏空,漸漸形成海蝕洞或海蝕隙,高可達十數米,深可達數米。由於節理排列有序,產生的洞隙亦有規律,看來就像一列鋒利的犬牙。沿砵甸乍郊遊徑往大浪灣的水泥小徑下走,可一睹石澳大浪灣的海蝕洞林立的壯觀景致。
交通: 於筲箕灣地鐵站外乘9號巴士或於筲箕灣教堂街乘小巴經大潭峽懲教所下車,沿港島徑往馬塘坳接砵甸乍郊遊徑再下走往大浪灣,或直接乘車至大浪灣,再沿山脊小徑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