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年初二車公廟七十六籤傳誦一時。原文「人情反覆似波濤,勿謂金蘭結義高,上古守明金重利,囊空不見舊同袍。」其中第三句有點難明,又好似不通。但籤紙這樣寫,全港報章「立此存照」。
讀者H電郵:「據王亭之先生考據,第三句原文筆誤,應為『上古守朋今重利』,那意思便更清楚了。」從前的人重視朋友間情誼,不似今人一翻臉就錙銖計較「討債」。
立春之日,本報副刊又特地重解。提到古文常有同音異字,所以這句應通「上古守名今重利」,即前人看重自己的名節,做事有責任感,不會亂來,但今日人們只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自私自利,見舊人困境,亦不相助。
不管「守朋」抑或「守名」,其實都是道義和世故,而且別人對你的評價,是由你「身體力行」去書寫的。你是甚麼人,就是甚麼人,昭然若揭。不過今時今日,既要利,又要名||追求的不是famous,擾攘地夠notorious已樂不可支。「聲名狼藉」也是名,「醜名惡名」也是名。總之出名。有些早已關係決裂老死不相往來的,亦忽然跑出來發言兼搶遺產。毫不悲慟,亦如「討債」。作為局外的讀者,只好說:「蔚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