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治禽流感

保護環境治禽流感

馬國明

禽流感在內地迅速擴散,政府亦要下禁令禁止活家禽從內地入口。即時而言,最受影響的無疑是家禽業的從業員。但有鑑於禽流感已多次在本港爆發,並曾導致人命傷亡,而今次的爆發更有席捲亞洲之勢,家禽業的原有作業方式是否適合人煙稠密的大城市環境,實在值得深思。
但即使日後實施中央屠宰,將活家禽和人徹底分隔,也不表示可以從此安枕無憂,因為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就是城市對不同資源的巨大消耗。
像家禽業那種高度密集的生產方式,便無非是為了滿足城市人口的巨大需求。《TheCitizensatRisk:FromUrbanSanitationtoSustainableCities》一書的作者指出,城市又是大量污染物的製造者,由溫室效應到臭氣層受破壞的元兇都可以說是大城市。
如果沙士病毒的源頭確是果子狸,那麼沙士可以說是城市人吃「野味」吃出的禍害。
禽流感有別沙士,人類對這種病毒早有認識,但今次的大規模爆發是由於病菌變種,連一向與禽流感相安無事的鴨鵝也不能幸免,同遭感染。病菌變種無非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大城市的出現和發展是環境改變的最大單一因素。
近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由昔日以農村為主的布局,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城市群,這種改變對環境變遷造成的巨大影響不難想像,但到今日有關方面還未作出任何環境評估。去年的沙士和今年的禽流感,或許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警號。
另一方面,都市化和經濟發展已是不可分割。著名的法國學者HenriLefebvre早在上一世紀的六十年代便提出城市革命(urbanrevolution)的概念,來表達以發展城市作為推動經濟的火車頭的趨勢。

世界的人口將愈來愈集中在城市裏。在這種情形下,單是講求城市本身的清潔衞生並不足夠,如果流經城市的河道受污染,又或者城市周圍的生態系統受破壞,原有的生物品種便無法安居,寄居於這些生物的病菌便要變種來適應新的環境,不明的疫症便也會爆發,威脅城市。
因此,城市的自保之道在於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即是說把保護環境和城市自己的經濟發展,放在同一個層面來考慮。保護環境,不應只是人有餘力才做的事,環境得到適當的保護,人的健康才有保障,城市的發展才可以持續。
……………………………………………………作者為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