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了、復甦了」,2003年在一片樂觀的氣氛下結束。然而,矽谷的人力市場依然未有很大起色,雖然失業率持續下跌至6.4%水平,但去年12月矽谷再損失1100個職位,計及季節性增加的1200個零售業職位,實質上矽谷的職位是減少得更厲害。
12月一向是零售業的季節性高峯期,每年1月則是美國股市季節性的高峯期。2003年,納指由1300點一直攀升至年尾的2000點,升幅超過50%,市場自然關注各大公司第四季度表現。幸好大部份公司也沒有令股民失望,矽谷十大企業(按市值計算)之中,有七家的季度營業額較02年同期上升。這當然是好消息,起碼公司不再依賴裁員達至盈利目標,公司營業額上升才有機會增加投資。
對於矽谷打工仔來說,生意多了,是不是代表求職市場會轉好呢?那又未必。
公司在凍結職位後,通常要到3、4月制訂新一年預算時才會有重大改變,在亞州市場充斥着禽流感爆發的憂慮下,企業能否維持強勁的業績至明年中,實屬未知之數。明年會否大開水喉,更加是天曉得了。
一項調查指出,美國高科技職位的總數由02年的46.8萬下跌至去年的22.8萬,少近一半。亞州爆發疫症影響經濟的擔憂,似乎未有影響企業將工序遷移亞洲的決心,畢竟亞洲市場現時發展最快。去年SARS過後,部份企業甚至擔心類似的疫症爆發會影響支援客戶的效率,索性擴充亞洲支援工程部門,減省員工來往兩地可能出現的阻滯。
有趣的是,一眾科技大哥在游說政府不要阻止他們工序外遷時,建議政府只需繼續「使錢」便是最佳的良策。可是,聯邦政府及加州州政府均嚴重赤字,難道他們想布殊任內赤字再多兩兆美元?電子科技業缺乏新的發展方向,惟有向政府打主意及減低成本,惠普剛剛跌出「Fortune」一百家最佳僱主之列,正好見證了矽谷的種種變遷。
魯笨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