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美國大型銀行積極拆彈

投資學堂:美國大型銀行積極拆彈

筆者一向是《壹週刊》的忠實擁躉,記憶所及,去年《壹週刊》好像在某一期,專題討論到部份本地銀行以炒賣債券來增加盈利,大致內容指出,利率回升,這些銀行可能會出現盈利問題,可視為銀行的隱藏炸彈。
早前農曆年大掃除,內子一次過清理了筆者書房內的舊報章及雜誌,故一時間找不到該期《壹週刊》。
為甚麼談到上述事項?因為日前翻閱近期美國《BusinessWeek》(商業周刊)時,無意間讀到它們討論類似問題。近數月多間美國的大型銀行紛紛先後進行收購合併,當中較大規模的,相信是BankofAmerica以470億美元收購FleetBostonFinancial,以及J.P.MorganChase以580億美元收購BankOne等,市場普遍相信,歐美銀行之收購合併行動將陸續有來。
掀起近期美國銀行之收購合併熱潮的背後原因頗多,《BusinessWeek》指出,其中一個因素是去年美國的投資銀行藉利率回落,不斷發行及炒賣大量債券來圖利,可是近期美國利率開始有到底回升迹象,這些銀行將不能持續以炒賣債券圖利,於是轉而收購其他有穩定收入的銀行及金融機構,藉以保持盈利增長。
正如文中(《Banks:DesperatelySeekingStability》)指出:「......Investmentbanksthatthrivedbyissuingandtradingrecordamountsofbondsasinterestratesfellarelookingforacquisitionstosteadytheirearnings......」。故此近期美國的銀行收購合併潮,跟過往只欲擴大其總資產略為不同,「谷大」資產並非首要目的,藉收購來增加及穩定盈利才是背後動機。

滙豐估值不便宜
可能是由於收購目的是增加盈利,故近期的收購合併沒有如過往般以極昂貴的價格收購,所以暫時沒有出現天文數字的巨額收購行動(註:此乃相對過往的收購合併金額來講)。不知此次美國的銀行「拆彈行動」會否成功,但這已較過往自殺式收購為佳(......betterrationalethanpastfinancialdealsthatselfdestructed)。
另一方面,隨美國銀行的收購合併潮,再加上美元偏軟,這將吸引歐洲大銀行到美國收購,以進一步擴展在美國的業務。據聞美國市場暫時猜測,較有機會作出收購的歐洲銀行為RoyalBankofScotland及HSBCPlc。
美國市場普遍預計,提出高價收購的將以大型銀行為主,因此近日美國大型銀行股的股價相對偏低,例如Citigroup的歷史PE及預計PE為14.5倍及11.5倍;J.P.MorganChase的PE分別為12倍及11倍;BankofAmeria的PE則分別為11.5倍及10.5倍。至於滙豐(005)的歷史PE及預計PE約分別為22倍及15倍,可見相對美國的大銀行股,滙豐並不太便宜,這對滙豐股價有一定壓力(註:上述數據來自Multex)。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