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報章專欄是相當困身的工作,這篇文章便是以極速完成,惟有就地取材,以新鮮熱辣的一次公司訪問作為主題。
通常公司訪問都是以一問一答形式進行,但昨日卻相當幸運,這間公司的主席,全程採取主動,並將每個環節講解得十分詳盡。公司股票目前備受忽視,可是主席的表現,則反映出與投資界接觸的經驗相當豐富。所以講解之餘,字裏行間流露的語氣,便顯示對財經界一份小小的無奈。
以談話的內容來看,不難看出分析員訪問的主要三幅被,例如與同行競爭者的經營模式比較、公司增長數據及動力、以至財政狀況與派息政策等等。可是講解一輪,很多人也是半信半疑,否則股價成交也不至如此低迷。
不過,大家都明白,信心不是一朝一夕建立,需要一段日子的業績,才可令人信服。獲益良多的是分享了不少生產重點,以及一些投資概念,令作為門外漢的我,增廣了見聞,日後分析的時候,也多了一些角度。
其實作為上市公司,處理投資者關係是相當考究,單是取悅投資者,以及擇善固執堅持己見之間取個平衡已不容易。最簡單的例子,莫如擴充生產設施,或者垂直綜合向上下游發展,必定有保守的投資者覺得危險,如果以借貸形式擴張,投資者的保留往往便更加大。
歷史上當然有甚多盲目擴張招致敗局的公司,但以筆者有限的經驗,也知道不少放棄進取計劃的例子。上市後掣肘的確大增,公司冒險精神大打折扣絕對是正常,很可惜投資者很多只是羊群,不去分析投資的值博率,只求一份安穩,令一些公司受制壓力,放棄不錯的機會,或者索性以私人公司進行,省卻那些解畫的工夫。
不難明白現在名牌基金的威力,人家大手入股,便有甚多人跟風,根本太多人不懂分析,只是着重走勢的機會主義者。投資水平太低,間接窒礙了經濟的發展,好公司得不到欣賞,又或者窒手窒腳去擴充,市場只懂依賴幾個金手指,無疑叫金手指的工作太沉重。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