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可辦利率衍生產品

外資可辦利率衍生產品

【本報訊】中國銀監會昨晚在網上公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容許外資銀行申請開辦涉及利率的衍生產品業務,包括遠期、掉期、期權、期貨及結構化金融工具合約,但外幣的外滙衍生交易,則受制於人民幣資本帳目尚未自由兌換,故有關業務仍僅限於國有商業銀行試辦的遠期結售滙。外資銀行界認為,剛出台的辦法對外資行參與人民幣資產負債表外的交易,是一大突破,隨着人行逐步實現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債券及利率衍生工具的交易空間,會相當吸引。

新法例下月推行
業界指出,銀監會的公布是配合內地銀行改革,因內地利率限制放寬後,需要成熟的利率衍生交易市場,讓國有銀行對沖本身的利率組合風險,引入外資行成為市場參與者,有利建立具深度及流通化的市場,亦可吸納衍生交易人才駐紮內地。
根據公布,該辦法將於3月1日起正式施行,準備開展上述業務的中、外金融機構,需在辦法生效日起向銀監會報批,辦法生效後的6個月內,為金融機構向銀監會申請批准的過渡期,過了6個月後未經銀監會批准者,不得從事衍生產品交易。

業務發展空間大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董事總經理馮孝忠表示,中國外滙衍生交易雖暫未能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但單是利率及債券衍生產品,如債券、利率期權及利率掉期等場外交易產品,便很富拓展潛力;雖然內地的存貸款息率仍由人行釐定,但上下限波幅已拉闊,而且央行正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故未來這些場外業務的交易量,需求將不斷增加。銀監會指出,制訂辦法的目的,是針對衍生產品交易的高風險性,提出一系列審慎監管要求,亦使有關機構從事此等業務時「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