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的菜式很有特色,傳統小吃中,以大良崩沙最馳名。
它很鄉土、粗糙,但帶着濃濃的南乳香味,又脆又硬。我以為其正名應為崩砂,不但因「砂」比「沙」的顆粒大,還會得咬崩牙。
但見手信的包裝,寫的既非「崩沙」也非「崩砂」,而是兩個陌生的字:︱︱
「」
字典上查不到。而且跟「虫」有甚麼關係?真叫人莫名其妙。
雖然順德人吃蠶蟲、蠶蛹,但崩沙是麵粉脆炸的甜食,無論如何與「虫」是兩碼子事。難道是寫錯?抑或另有淵源?
原來來自英文。崩沙是蝴蝶形狀的小吃,英文butterfly,不過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人們發音不那麼準確,也不那麼完整,只念歪了"butter",久而久之,發明了這怪怪的名兒,還以「虫」字邊旁,寫成「」,可算是特別的創作。
連百年老店(「正宗始創老舖」曰「李禧記」)也這樣寫,可見沿襲至今,簡體字的洗禮,也改變不了︱︱這是一隻泥褐色的,笨重的,臉皮特厚的蝴蝶。牠飛不起,落入尋常百姓的腸肚,又過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