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自把自為教學生

讓學校自把自為教學生

施永青

經濟學家常讚香港為自由市場的成功典範,但香港非市場化的地方其實很多。香港的教育、醫療,以及住屋就差不多全由政府包辦,像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多過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香港出問題最多的,就是出在政府包攬的項目上。

以前政府賣地豐厚,出了問題還可以靠增撥資源去解決,現在政府自己也入不敷支,矛盾就容易激化。如果當初政府不是包攬上身,今天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
教育首重個人投資
以教育為例,現在大部份政黨都反對削減教育經費,認為教育屬投資多過開支,將來是會有回報的。然而,教育的最得益者是學生自己,如果要投資的話,應由受益者自己作投資,而非純靠政府。
不過,現在大家只把教育看作是政府問題,不敢向個人問責,以為只要政府增加撥款,把教育工作統籌得好一些,問題就可以解決。
現實的情況是政府管得太多,沒充份利用市場機制,香港的教育才會成效每下愈況。我認為要徹底搞香港的教育,關鍵在於要擺脫對政府的依靠,改由學校自由辦學,家長自行投資,學生主動求學。
我讀書時代,未有免費教育,讀書主要靠家庭投資,學生不難感覺到父母供書教學並不容易,勤學生、苦學生比比皆是。現在有了免費教育,學生反而不及以前那麼珍惜學習的機會了。愛你變成反而害你。
因此,我贊成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應自己負責子女的教育經費。目的不單是為政府減輕財政負擔,而是要把教育的方向從社會化轉向個人化。沒有個人化,市場機制是無法起作用的。

前段助學 後段獎學
我並非要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失去受教育機會,在中小學階段,政府可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金,令低下層一樣可以透過受教育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為免助學金被用作他途,政府可以代用券形式發放,只能用作交學費,這樣,學生就可以自行報讀心儀的學校,但會否被取錄,則視學生的成績及學校的收生標準。
可領取助學金的年期應有一定限制,留級就要自食其果,不保證一定供你至中學畢業。這樣學生讀書反會認真一些,總好過現在跟不上也照升,更害死學生。
到了大學階段,政府只設獎學金,即單是經濟困難已不夠資格申請,還需在成績上達到一定的基準。有Bandfive中學還可以接受,設Bandfive大學實在浪費。在這種環境下,窮學生為了申請獎學金,一定會加倍努力,而社會上下層之間的流轉亦會增多。

放棄統籌 學校自主
如採用上述的資助方式,教統局可以解散,設一個助學金及獎學金審批處就夠了,節省出來的人手可去前線教書,增添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有助提高教育效果。
我相信,沒有教統局,教育工作人員一定會更開心。因為,以後工作只須向學生負責,不用回應教統局的諸多要求,一時填表,一時交報告,弄到真正教書的時間也沒有了。
其實,這些年來,政府在教育問題上已做過不少實驗,每次推出都阻力重重,備受批評,可謂吃力不討好。以後不如把責任推給學校,政府只負責出部份資源算了。
由於這些資源會先落在家長的手裏,非直接撥給學校,家長有選校權,這樣,市場機制就可以發揮功能。學校想多人報讀,就得提高質素。這種自由競爭的成效一定好過教統局的巡查督導。
只要香港的學校能多點自把自為,少點被政府統籌,香港的教育才能多元化發展,才有創新突破,我們才能更快地培育出社會需要的各類不同的人才,香港未來的發展才有希望。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他的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