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香港人英語差勁,一下子教英語的專書便應運而生,多得能堆山塞海。
三聯的中環總店,一進門就是滿眼的英語專書,橫七豎八擺在你眼前。哪怕全讀了,雖有進益,也不過沾着點皮毛,只算學會三言兩語。當真對着老外,舌頭還是難免打蝴蝶結,開口依然磕磕巴巴。
香港人眼皮子淺,心眼兒窄,總要一口吃個胖子。把幾本書摞起來當枕頭,就指望第二天一覺醒來,能用書上那三言兩語去劍橋牛津教莎劇去了。難怪書店裏賣得火的老是甚麼專書、甚麼實用的書、甚麼教人走捷徑的書、甚麼賺錢致富的秘笈。
原來文化水平高如法國,看書的人儘管多,口味也偏向於實用。巴黎書店最暢銷的書,都是那些跟日常生活和娛樂消閒有關的,如縫紉、烹飪、划船、園藝、釣魚、修理、旅遊。哲學、心理的書,很少人感興趣。小說?法國人大都愛讀偵探和言情小說,純文學小說甚少人問津。至於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方面的著作,讀者就多是高級知識份子和政府官員。
說到底,這是個急功近利的世界。大便能讓人致富,我想不出一個月,書店裏鋪天蓋地推出市場的書,就肯定是《馬桶學》、《掏糞入門》、《屎為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