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跆拳道代表講感受

港跆拳道代表講感受

李浩斌(23歲,7年)
「在香港參與跆拳道付出同犧牲好多,好似出外集訓同比賽要自己畀錢,希望將來跆拳道可以得到更多資源。」

顏頌偉(27歲,13年)
「玩跆拳道後學懂改善人際關係,喺好艱苦嘅環境下仍然要堅持落去,不斷提升技術,呢方面同工作一樣。」

姚夢欣(15歲,5年)
「跆拳道好重團隊精神,無論練習或比賽嘅氣氛都好好,比賽時有隊友支持會精神好多,可以話愈玩愈鍾意。」

吳家欣(16歲,7年)
「能夠入選到港隊,令我識多好多嘢;而比賽過程無論贏輸都可以學到好多嘢,將來會繼續玩落去。」

知多啲
跆拳道的「跆」是指踢;「拳」是拳;「道」則是方法及精神。
跆拳道訓練分兩階段,首階段是顏色帶的訓練;而顏色帶共分為十個級別,而初學者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培訓,經考試及格後方可晉級,無級為白帶,八級為黃帶,跟着順序為:黃綠、綠、綠藍、藍、藍紅、紅,至一級的紅黑帶,學員約需兩年時間才可考取到紅黑帶。考得紅黑帶後,可晉升考取黑帶,而黑帶共分九段,段數是刺繡在純黑帶兩端,以供識別。

跆拳道歷史
跆拳道源自朝鮮的搏擊術,古稱「跆跟」。在朝鮮三國時代,三國互相抗衡,令搏擊術得以急速發展。後來高麗統一朝鮮半島,當時的忠惠王愛好武術,士兵都必須進行「手搏」訓練,令這項「跆跟」及「手搏」的武術極為盛行。
日本在1910年入侵朝鮮,實行殖民統治,同時禁止「跆跟」、「手搏」在內的所有活動;朝鮮武術幾近失傳,幸好,仍有朝鮮人於郊區暗中習武。亦有部份人遷往中國、日本謀生,並將「跆跟」技術得以延續,亦即現今跆拳道基礎。
1945年,大韓光復;1955年,各門朝鮮武術統稱為跆拳道,而跆拳道亦成了韓國的象徵。

姚夢欣、吳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