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的兩個女兒都在美國出生,十來歲的孩子,沒有見過有毛的雞。年前跟父母回上海,終於在菜市場見到毛茸茸的活雞,興奮得大叫起來。
我們這一輩的人,小時候多數都在家養過雞。
母雞下了蛋,在草窩裏孵上一段日子,一窩雞蛋就開始變形,最後活動起來。小雞在裏面啄破了蛋殼,濕漉漉掙扎着來到世上。不一會兒,小雞就可以站起來,等到身上的毛乾了之後,就成了一團金黃色的絨球。
一窩小雞,像幾十個滾動的絨球,吱吱叫着滾來滾去,人見人愛。將牠們托在掌心,熱乎乎的,煽着小翅膀撲騰,活潑潑生趣盎然。這種可愛的日子也不長,兩個月左右,小雞身子開始長大,身上的毛也開始長短不齊,脖子開始拉長,身子不均勻地生長,就如十三四歲發育期的男孩一樣,手大腳大,一臉青春豆,身子卻又像可以一截截折斷的稻草人。這時候,牠們就有了一個形象的名稱,叫「童子雞」。牠們必須挨過了童子雞的怪模樣,才可以成為一隻豐腴的母雞或者神俊的公雞,抖動着豐盛的羽毛,頂着鮮豔的雞冠,在場院裏昂首闊步,贏得主人的嘖嘖稱讚。等到下一個節日,或者有貴客到訪之時,一個出奇不意,脖子上就挨了一刀,留下兩條最後掙扎時飛起的羽毛,結束了光輝的一生。
這就雞的命運,也是人類養雞的目的。如果排除了最後的血腥結果,大家算是相處愉快的,如果雞類知道人類常常翻臉不認人,那麼對於他們翻臉不認雞的行為,也是可以原諒的。如今,禽流感橫掃亞洲,這雞也養不得了,以後我們的孩子,大概也見不到有毛的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