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失去土地的農民已增加到四千萬人,每年還要新增二百多萬人。由於賠償、安置、收益分配不合理,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傳媒呼籲當局高度重視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
官方《人民日報》昨發表文章指出,地方政府安排失地農民就業的渠道愈來愈少,一次過賠錢已成為普遍的做法。但在西部地區,一些城市的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最多每人一萬八千元,僅等於前年城鎮居民每年可支配收入倍半,只能維持他們七年的生活。
文章稱,一些城市政府低成本從農民手中徵地後,在土地交易中可得到可觀收益,但沒讓農民分享,更激化農民的不滿。西部某省的農民前年因土地問題上訪人次比九八年暴增五點八倍。
文章指出,在當前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一旦被徵佔,就意味着農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在就業、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政府的津貼,問題愈來愈尖銳,已影響到社會穩定。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