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透過反思提高投資水平

英之見:透過反思提高投資水平

外圍市況平穩,恒指一舉下試13000,是有點出奇,不過各大報章的頭版的確相當駭人,香港特別恐慌也是有理可依。筆者維持原判,繼續認為現在是趁低吸納的機會,只是逆市行事,一定要有捱打的心理準備。
昨日跌得最勁而又大成交的股票,分別是中聯系統(757)及華凌集團(382),同樣都是在升勢甚勁的時候,忽然停牌然後大折讓配股。表面上對高追的小戶極不公平,但食得鹹魚抵得渴,大折讓配股並沒有違反遊戲規則,小戶先天性處於不利位置,是無可奈何的事實,自求多福之外,假如想積極一點,便應該向監管當局提交意見,希望改善現在集資的限制,長年累月甘於沉默,是今日任人魚肉的最大理由。
與其怪責或取笑散戶高追,倒不如反思投資者的水平,緣何多年未曾進步過。其實簡簡單單,只要想通兩點,便已經截然不同,毋須扮作高深故作專業。

股票價格≠股票價值
首先股票價格不等同股票價值,買入股票的主要考慮,是當時的股票價格應低於股票的價值,而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其實並不礙事,除非認為基本因素有變,股票價格受到破壞,否則低位通常都是加注的機會。當然這只是一個理念,股票價值沒有客觀的標準,但要心中有數才入市,便至少可免卻衝動高追的行動,不幸遇上配股,主要的考慮便是應否加注而已。
另一點是股票價值的考慮,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股評通常假設讀者無限能源,現實中往往只有幾注子彈,一定要十分善用。買入一隻股票,應要比較市場內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過要明白股票間的取捨,是要考慮風險及回報兩個層面,但貨比貨之後才出擊,亦可以減低很多失誤。
市好亂炒也贏錢,市淡被縛後又欠缺興趣去反思,是投資者水準停滯的主要理由。一般評論,則是以市場取向為原則,能夠取悅讀者或聽眾的,都是一些短炒的建議,附設止蝕,既可免責又看似有紀律,可是卻不知不覺地,令不少投資者變得投機味過重,反而偏離了長線投資的正軌。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