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富財論:借鏡BBC向英人學習

均富財論:借鏡BBC向英人學習

調查武器專家凱利死因的「赫頓報告」公開後,鞠躬下台的,並不是受外界關注的危機主角首相貝理雅,反而是BBC主席戴維斯及總監戴克。之前傳媒大肆報道貝理雅將要面對上任以來最嚴峻的廿四小時,結果卻諷刺地變為工黨上台後最成功的一天。

高層為事件負責,果斷地引咎辭職,是光明磊落的表現,戴維斯及戴克沒有說「留下來比離開需要更大勇氣」,亦沒有狡辯地說:「赫頓報告說我們做錯,那就知道我們是做對了。」英國人親身向世人展示正確的做人態度。

公眾利益凌駕一切
BBC與港台一樣,是公營傳媒。有別於一般照顧股東利益的公司,BBC所照顧的,是公眾利益。由女皇委任的12名Governors就等如上市公司的董事局,擔任公眾利益的監謢人。各部門主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最終要向這BoardofGovernors負責。
港台以前曾提過公司化,最終未有成事。同樣是公營傳媒機構,BBC又有沒有條件搖身一變成為私營企業?
作為非牟利機構,BBC開宗明義說明不以爭取盈餘為目的。一貫政府機構的運作心態。
BBC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節目授權費和旗下一眾商業運作機構的收入。整個集團其實可分為三部份,分別是英國本土公營廣播、世界廣播服務,以及其他商業運作單位。為了增加現金收入以補貼本土廣播的運作,BBC成立了一間商業控股公司,務求盡量利用這家老牌機構的所有知識產權及剩餘資源,向外界提供服務或銷售創滙。03年BBC的總收入,有近兩成是這家商業單位貢獻。港台亦有不少值錢的剩餘資源,大可以借鏡BBC,嘗試增加收入。
一提起公營機構,投資者自不然會想起公務員的退休福利。究竟BBC需否像香港政府般,要負擔龐大的員工退休金?

退休福利可變怪獸
BBC跟香港政府一樣,為員工提供界定利益退休計劃,即退休時可領取特定數目的退休金。這退休金總數是以精算方法,計算在帳面上要承擔的負債總數現值,換言之,這負債是會隨時間變大的怪獸,最終埋單找數的總額,一定比帳面上的現值為多。
香港政府帳面上有3000億港元退休金負債,BBC有10億英鎊,但整間BBC的總資產只有11億,可想而知,界定利益退休計劃真的是洪水猛獸,所以甚少上市公司會夠膽採用這種有如黑洞的員工福利,投資者可以放心。
BBC比香港政府聰明的地方,是有為這黑洞預留投資資產填氹。03年前,這些資產的市值皆比退休金負債為高,所以BBC無懼被這退休計劃拖垮。但03年投資環境欠佳,令資產市值未夠應付這日益增長的負擔,以致出現上述那10億英鎊的超級負債。
雖然投資收入足夠支付每年退休金支出,而且資產增長的長遠表現,顯示BBC應付這退休計劃絕無問題,但BBC為謹慎起見,仍然將每年的貢獻增加0.5%至5%,為期三年。區區10億英鎊退休金負債,BBC及背後的英國政府亦如此大陣仗,身負3000億港元退休金負債的香港政府,卻顯得格外神態自若,從容不迫。
公營機構不以盈利為依歸,難以衡量營運成績,所以BBC的「董事」為此定下十大目標,增強高層的進取心,其中一項當然是增加商業運作補貼英國廣播的成本。假以時日,難估BBC會否成為賺錢的生意。
BBC的運作方法值得港台借鏡,但要向英國人學習的,又豈止港台?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www.gthk.com.hk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