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切勿看輕一個擁抱的力量!原來要親愛的寶寶乖巧聽話、不亂發脾氣、讀書聰明伶俐,所需的只是父母一個充滿愛的擁抱,甚或輕輕的觸碰。有本港兒科醫生表示,本港父母一般均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卻忽略了透過身體接觸表達愛意和關懷的重要性;如幼兒從小感受到父母的照顧愛護,無論對穩定情緒或智力發展均有莫大幫助。 記者:陳倩雯
不要以為未學懂說話的幼兒就未懂性,兒科專科醫生、香港醫學會副會長馮宜亮表示,即使只有數個月大的嬰兒也有情緒,例如當他們不願意打針或吃藥時,就要以哭聲來表達不快。父母當立刻應作出安撫,如擁抱或親吻他們,「肌膚接觸就係最大嘅安慰,可以令人有舒適嘅感覺,減低壓力」。
馮宜亮又稱,即使幼兒的情緒沒有不穩,父母平時也應經常與幼兒作出肌膚接觸,如替他們更換尿片時,不要只將他們放在床上,而應多撫摸或觸碰他們的小手小腳,「當佢感覺有人關心,有人錫佢,其實係同時培養緊佢哋嘅情緒,會穩定啲。」他指出,曾經有在猩猩身上進行的研究證明,長期被孤立的猩猩長大後,脾氣比較古怪及暴躁,態度不合作。
他補充,當父母不能直接觸碰幼兒時,與他們說話亦有助提升幼兒的安全感,以穩定其情緒。幼兒情緒穩定,對其腦部智力發展有幫助,「小朋友情況發展穩定啲,學嘢就會快啲,因為佢集中啲嘛;相反當一個人好失落,好唔開心,個腦係記唔到嘢。」
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可能困難重重。馮宜亮說,本港父母除了不明白與孩子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沒有刻意以此表達愛與關懷外,不少父母甚至會嫌孩子煩,例如一聽到孩子哭泣,自己的情緒首先受到影響。
「有啲家長唔鍾意啲小朋友黐埋身,彈開佢,令到啲小朋友覺得冇人錫,冇人關心,情緒就會唔穩定。」馮宜亮呼籲家長要先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馮宜亮認為,家長毋須擔心經常擁抱、觸碰或親吻幼兒,會令其長大後好「黐身」,「佢哋大大吓要學習嘅時候就識得離開,反而如果平日成日唔俾佢黐身,佢可能到好大個都渴望黐住父母,咁就亂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