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米」到「皮革糖果」,港人到內地旅遊、工作時,還有甚麼可以吃呢?北京的中央電視台最近和國家經貿委、監察部等部門聯手舉辦的「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系列報道,矛頭直指各地方政府監管不力。
中國國家質量監察局對各類食品,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監測制度,但要徹底執行,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配合。偏偏各地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觀念根深柢固,即使發現當地廠家出產不合格食物,除非搞出人命,他們才會採取行動,否則只刊登「黑名單」了事,根本起不了阻嚇作用。
而且,查處當地的工廠,意味着地方稅收的減少,故地方政府多不願行動。結果,不良廠家變本加厲的牟取暴利。
另方面,內地的消費者也未培養出品牌概念,令層出不窮的無牌問題食品仍然大有市場。由於無牌生產的問題食品,原材料多是廢物,成本極低,故售價不高,令那些貪小便宜的消費者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