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雜誌《虛榮市》記者訪問荷里活明星羅素高爾,問過一大堆拍電影經驗和生活嗜好等陳腔濫調的題目,記者冷不防來一記突襲,問羅素高爾對布殊攻打伊拉克有甚麼看法。
羅素高爾是澳洲人,在荷里活打工,雖然來自英語國家,身份還是外國人。政治和宗教都是敏感的話題,尤其是羅素高爾將有一部大製作即將上映,製作費一億三千萬美元,答錯一句話,得罪了美國觀眾,票房馬上就有影響。
攻打伊拉克,在美國民意之間形成對立。東岸很多知識型的美國人反對,但也有很多中西部愛國型的美國人贊成。羅素高爾不是作家,作家可以憑良知和骨氣直言,羅素高爾是今天荷里活最能擔當票房的人,一億美元以上的製作,只有他一個做主角最有把握收回成本。觀眾是情緒化的動物。政治站錯了邊,只要流失四分一觀眾,羅素高爾的事業就會從此劃上句號。
但記者逼問,不能不答。羅素高爾說:「美國的憲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能保障自由的工具,我極之信仰美國的憲法,這樣的憲法我希望每一個國家都能採用。不過,維護一國的憲法,一定要維護憲法的整部,而不是維護你認為合你胃口的那一條。以『必要的罪惡』為藉口,否定一個大社會裏負面的一些方面,是很王八蛋的行為。」
記者聽不懂他到底想說甚麼,叫他解釋清楚一點。
羅素高爾說:「我只是不想評論政治。」
這番話很堂皇,但其實是一束粉紅色的棉花糖,外表很壯麗,吃進嘴巴,一點實質也沒有。
羅素高爾很會跑江湖,他首先肯定美國憲法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希望」其他國家也能採納。支持布殊「解放」伊拉克的美國人,聽來一定受用。
但這樣會不會得罪了反戰的一群?高爾另有暗示的補充:挑動戰爭的領袖,常常說戰爭是必要的罪惡,用戰爭的手段推翻伊拉克的暴政,他無法接受。
這就是富有政治智慧的外交詞令。高爾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但沒有一個字明說。對伊拉克的行為,他沒有用War這個字,而改稱Dismissingnegativeaspectsofthelargersociety來把布殊的戰爭「模糊化」。既有立場,也滴水不漏。
特區高官如果有羅素高爾的急智和機鋒,董班子的威望怎會像今天般低落?